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尿道
  • 3篇尿道下裂
  • 3篇小鼠
  • 2篇血肿
  • 2篇血肿清除
  • 2篇异黄酮
  • 2篇内血肿
  • 2篇外伤
  • 2篇颅内
  • 2篇颅内血肿
  • 2篇颅内血肿清除
  • 2篇黄酮
  • 2篇出血
  • 2篇大豆异黄酮
  • 1篇敌敌畏
  • 1篇电解质
  • 1篇电解质失衡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雄激素

机构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杏花岭...

作者

  • 9篇张霄
  • 4篇叶同
  • 3篇刘红耀
  • 3篇樊凯
  • 2篇杜晓东
  • 2篇冀兵
  • 2篇冯贵龙
  • 1篇牛争平
  • 1篇张泓
  • 1篇程伟
  • 1篇冯杰

传媒

  • 3篇中国药物与临...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微小RNA-181c靶向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81c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的作用及靶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ICH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CH组、表达miR-181c激动剂组(ICH+agomir组)和表达miR-181c抑制剂组(ICH+antagomir组),每组15只。提取各组大鼠脑组织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miR-181c的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Zea Longa评分标准评估各组大鼠脑损伤及神经功能;采集各组大鼠脑脊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3-硝基酪氨酸(3-NT)及4-羟基壬烯酸(4-HNE)的水平;提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蛋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aspase-3剪切体/Caspase-3前体的表达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81c对Caspase-3的靶向调控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ICH组miR-181c的表达水平低于Sham组(0.56±0.09比1.00±0.13,t=7.230,P<0.05)。HE染色结果显示,ICH组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排列不齐,出现空泡样改变,核固缩、破裂,ICH+agomir组上述改变减轻。尼氏染色结果显示,ICH+agomir组神经元细胞浆中的尼氏小体数量多于ICH组(98.30±14.12比48.90±9.20,t=9.337,P<0.01),ICH+antagomir组与IC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ICH+agomir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3-NT和4-HNE的水平显著低于ICH组[TNF-α:(3.30±1.25)ng/ml比(8.22±1.66)ng/ml,t=9.120,P<0.01;IL-1β:(9.87±3.02)ng/ml比(15.14±2.93)ng/ml,t=8.183,P<0.01;3-NT:(23.39±3.44)pg/ml比(45.61±2.65)pg/ml,t=7.902,P<0.01;4-HNE:(10.10±1.75)pg/ml比(14.93±2.63)pg/ml,t=5.778,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ICH组Caspase-3剪切体/Caspase-3前体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2.63±0.58比1.00±0.10,t=8.190,P<0.01),ICH+agomir�
张霄吴勇强叶同樊凯郎张峰
关键词:脑出血微小RNA炎性反应
尿激酶治疗颅内血肿的量效关系研究
2018年
尿激酶(urokinase)在颅内血肿清除中一般作为血肿液化剂而使用,其能够将血肿快速溶解、引流,可明显降低颅内高压,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和脑疝的发生,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尿激酶在国内外的临床上应用虽然广泛,但是其作为颅内血肿液化剂使用时,大多都根据临床经验用药,与其量效关系相关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对颅内血肿清除的效果,得出尿激酶溶解血凝块的最佳用药浓度.
张霄冀兵叶同杜晓东樊凯刘唯棕王国慧刘晶晶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尿激酶溶解量效关系周围脑组织脑外伤患者
大豆异黄酮诱导小鼠尿道下裂模型的建立
2008年
目的应用大豆异黄酮孕晚期染毒诱导子代雄鼠尿道下裂的建立,为雌激素致尿道下裂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方法45只孕鼠随机分成5组,在孕12-17d连续6d各组每晨9点分别灌胃生理盐水0.2ml/d(A组)、己烯雌酚0.5mg/(kg.d)(B组)、大豆异黄酮100mg/(kg.d)(C组)、300mg/(kg.d)(D组)、900mg/(kg.d)(E组),出生时观察小鼠病死率,出生后4周观察小鼠有无尿道下裂。结果A,B,C,D,E各组平均病死率分别为2.0%,18.0%,3.8%,5.4%,10.0%。A,B,C,D,E组子代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0%(0/80),28.2%(11/39),0%(0/76),0%(0/67),19.2%(10/52)。E组子代尿道下裂发生率与A,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组子代尿道下裂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昆明种小鼠从孕12d开始给予大豆异黄酮900mg/(kg.d)灌胃,连续给药6d,成功建立小鼠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
张霄刘红耀张泓程伟
关键词:尿道下裂动物模型大豆异黄酮小鼠
早期持续小剂量肠内营养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不管是哪种因素导致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都需在病床上静卧很长时间,胃肠道蠕动变差,机体血液运行变差,临床危险性较高。常规肠内营养对病患短期治疗帮助较大,长期角度观察肠内营养依然会对胃肠道造成负担,临床治疗压力变大[1]。如果进行早期持续小剂量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肠道吸收营养的情况,胃肠负担变小,肠道能持续吸收营养物质,减少胃潴留、腹泻等并发症,保障机体健康。
樊凯张霄
关键词:胃肠道蠕动创伤性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治疗持续小剂量肠道吸收胃潴留
大豆异黄酮诱导小鼠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大豆异黄酮致小鼠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应用大豆异黄酮孕晚期染毒诱导子代雄鼠尿道下裂的建立,为雌激素致尿道下裂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方法:45只孕鼠随机分成5组,在孕12-17d连续6d各组每晨...
刘红耀张霄
文献传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外伤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的作用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急性肾损伤是指患者的肾脏因受到外部重创、感染、休克等因素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状,患者在患此病时,肾功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从而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得更加紊乱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1].连续性肾脏替代法又名连续性血液净化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血液净化来纠正患者的体液及电解质失衡的不良症状[2].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外伤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的作用,报告如下.
张霄牛争平冀兵冯贵龙叶同冯杰杜晓东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炎症介质凝血功能外伤后血液净化法电解质失衡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疼痛评分探讨被引量:40
2018年
肩袖又被称之为旋转袖,其属于肱骨头周围的肌腱复合体之一,主要作用在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肩袖的冈上肌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破裂发生率较高,且愈合难度大[1]。相关调查资料显示[2],运动性损伤是导致肩袖损伤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的发展与完善,其已成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的主要手段。就目前而言,肩袖修复术主要分为2种,其一为手法松解后实施肩袖关节镜修复术,其二是关节镜下直接松解后再实施肩袖关节镜修复术,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尚无统一性标准[3]。
樊春亮刘永红郭爱张学龙张霄刘晶晶
关键词:临床疗效关节镜视觉模拟评分疼痛评分手术治疗运动性损伤
雄激素受体在敌敌畏诱导小鼠尿道下裂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仔鼠阴茎皮肤和睾丸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情况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10只正常对照组仔鼠(A组),10只敌敌畏造模组非尿道下裂仔鼠(B组),10只敌敌畏造模组先天性尿道下裂仔鼠(C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阴茎皮肤和睾丸组织AR的表达。结果尿道下裂仔鼠阴茎皮肤组织中AR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非尿道下裂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仔鼠和造模组非尿道下裂仔鼠间AR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组之间睾丸组织中AR含量总体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机磷农药敌敌畏诱导小鼠尿道下裂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敌敌畏导致小鼠阴茎皮肤组织AR的表达下降,从而导致雄激素和其受体的结合下降所致。
张霄李鹏杰刘红耀
关键词:尿道下裂敌敌畏雄激素受体小鼠
急性出血型烟雾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烟雾病"moyamoya"来源于日语,因患者血管造影时形似"烟雾"而得名,20世纪日本学者首先发现并命名[1]。烟雾病是一种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其特征是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以日本、韩国为烟雾病高发地区,我国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根据临床表现,烟雾病可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缺血型常见于青年及儿童,出血型常见于成年人,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3]。目前对烟雾病的研究仍面临许多问题,如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因此使临床工作易存在漏诊和误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科收治1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对烟雾病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现报道如下。
赵宏丽冯贵龙叶同张霄刘唯棕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