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晨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乙酸
  • 2篇乙酸乙酯
  • 2篇乙酸乙酯提取...
  • 2篇乙酯
  • 2篇提取物
  • 2篇赤眼蜂
  • 1篇稻螟
  • 1篇稻螟赤眼蜂
  • 1篇抑菌
  • 1篇抑菌作用
  • 1篇水稻
  • 1篇水稻二化螟
  • 1篇松毛虫
  • 1篇松毛虫赤眼蜂
  • 1篇内生菌
  • 1篇起点温度
  • 1篇种间
  • 1篇种间竞争
  • 1篇柞蚕
  • 1篇柞蚕卵

机构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张晨
  • 2篇臧连生
  • 2篇李长田
  • 1篇杜文梅
  • 1篇林英
  • 1篇刘显娇
  • 1篇李天昊
  • 1篇阮长春
  • 1篇李可心

传媒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菌物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ndomelanconiopsis microspora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参核盘菌的抑制机理
2022年
【背景】人参菌核病是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人参的产量。【目的】探索白花蒲公英内生菌(Endomelanconiopsis microspora)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参核盘菌的抑制机理。【方法】采用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抑制效果;采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变化,通过电导率和核酸含量的变化测定细胞膜通透性,通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的变化测定膜脂过氧化程度。【结果】内生菌E.microspora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最小抑菌浓度为3.75 mg/mL,培养6 d后抑制率为76.22%。该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人参核盘菌孢子萌发,15.00 mg/mL时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90.69%。提取物影响菌丝形态,增加人参核盘菌细胞膜通透性,造成菌丝内含物外渗,7.50 mg/mL处理10 h后电导率和核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0.11%和62.85%。同时提取物显著增加人参核盘菌MDA含量和SOD、POD、CAT活力,7.50 mg/mL处理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结论】内生菌E.microspora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改变人参核盘菌细胞膜通透性,加剧膜脂过氧化,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含物流失,显著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董婧吕建华李可心叶明玉张晨张晨
关键词:抑菌作用
蜜环菌发酵液提取物对人参链格孢霉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7
2021年
为探究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植物病原真菌作用,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人参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panax作为供试靶标菌,确定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MIC值为5 mg/mL,MFC值为20 mg/mL;人参链格孢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与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其孢子萌发EC50值为2.69 mg/mL;显微观察发现,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可明显破坏人参链格孢霉菌菌丝体微观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和相关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后极大提升了人参链格孢霉菌细胞膜通透性,其孢外电导率、孢外核酸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前期略升高后显著降低。据此推测蜜环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抑菌机制为破坏链格孢霉菌菌丝细胞的膜系统,造成菌丝细胞成分的外流并导致胞内生化反应被破坏。
张晨吕建华董婧李长田
关键词: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膜系统
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晨安仕博侯洋旸李天昊臧连生
关键词:柞蚕卵发育历期
稻螟赤眼蜂与二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寄生竞争作用被引量:21
2016年
稻螟赤眼蜂是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卵上的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寄生水稻二化螟卵(40.2粒)及子代雌蜂总数(32.0头)最多,且松毛虫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26.5粒)明显高于单独接蜂的平均寄生的数量,后代雌蜂比率(76.3%)明显低于单独接蜂时的雌蜂比率,发育历期(10.7 d)明显长于接入同种时的发育历期。而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共存时,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0.3粒)、后代雌蜂比率(75.3%)以及发育历期(8.0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同样,当稻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混合接蜂时,稻螟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4.4粒)、后代雌蜂比率(79.0%)以及发育历期(8.6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但是,当稻螟赤眼蜂与螟黄赤眼蜂混合接蜂时,其后代雌蜂比率(76.7%)明显低于单独接蜂处理,而发育历期(8.8 d)明显长于单独接蜂处理。总的来看,在二化螟卵上,同时接入二种赤眼蜂时,蜂种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其中混合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效果最佳。
杜文梅林英臧连生张晨刘显娇阮长春
关键词: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水稻二化螟种间竞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