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行杰

作品数:29 被引量:292H指数:11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山洪
  • 5篇气候
  • 3篇雨量
  • 3篇灾害
  • 3篇日数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象
  • 3篇环流
  • 3篇风险区划
  • 3篇暴雨
  • 2篇气候变化特征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温
  • 2篇周期
  • 2篇临界雨量
  • 2篇流域
  • 2篇冷空气
  • 2篇冷空气过程
  • 2篇积雪

机构

  • 19篇新疆气象局
  • 11篇新疆维吾尔自...
  • 6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澳门理工学院

作者

  • 29篇余行杰
  • 9篇江远安
  • 7篇李元鹏
  • 6篇樊静
  • 4篇陈鹏翔
  • 4篇辛渝
  • 4篇吴秀兰
  • 4篇张太西
  • 4篇张连成
  • 3篇王铁
  • 3篇白素琴
  • 3篇王慧
  • 3篇陈颖
  • 2篇王胜利
  • 1篇尹宜舟
  • 1篇王胜利
  • 1篇何清
  • 1篇杨莲梅
  • 1篇毛炜峄
  • 1篇陈洪武

传媒

  • 10篇沙漠与绿洲气...
  • 6篇冰川冻土
  • 5篇干旱区地理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区域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1961—2016年新疆塔里木盆地4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建立其近56 a的寒潮过程序列,并结合NCEP/NCAR高度场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区域寒潮过程气候变化特征及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单站寒潮频次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分布特点与地形特征有直接关系,全区寒潮频次有一致变化的特征且在1980年左右经历由多到少的转变,共有13站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塔里木盆地区域性寒潮过程易在4月、2月和10月发生,寒潮频次减少趋势不显著,有14~16、7~9、4 a左右的明显振荡;区域性寒潮过程持续日数一般在2~5 d,寒潮范围在13~42站,其中1月寒潮过程持续时间最长、3月与9月最短,5月寒潮范围最大、2月最小,在塔里木盆地最易发生持续日数为2 d、寒潮范围达半数以上站点的寒潮过程。500 hPa新疆东部高度负异常配合乌拉尔山高度正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寒潮频次有密切联系,乌拉尔山正变高中心接近平均正变高中心或偏南时,利于区域性寒潮爆发,且正变高中心强度与寒潮范围有良好的一致性。
刘精樊静江远安余行杰
1961-2017年基于地面观测的新疆积雪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9
2020年
选取新疆89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分析近60a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多于南部,北疆北部和伊犁河谷最大达60~100cm,天山山区及天山北坡30~60cm,南疆大部地区不足20cm;新疆北部最大雪深多出现在1996年以后,也是新疆气候由暖干转为暖湿的阶段。近60a新疆区域尤其是北疆、天山山区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南疆略有增加;89个气象站中87.6%呈增加趋势,20个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分析不同积雪深度出现的日数,新疆区域、北疆地区、天山山区≤10cm积雪约占积雪总日数的48%~58%,10~20cm积雪占24%~32%,20~30cm积雪占12%~15%,>30cm积雪约占5%左右;南疆地区以≤5cm积雪为主。新疆区域、北疆地区以及天山山区积雪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0cm积雪日数减少,尤其北疆显著减少,>20cm积雪日数显著增加,南疆变化不明显;空间变化趋势分布基本与区域变化一致。
王慧王胜利余行杰王梅霞韩雪云
关键词:积雪深度积雪日数
1961-2016年新疆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气候特征及变化被引量:14
2018年
利用新疆1961年1月-2016年12月资料完整的8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QX/393-2017)的单站冷空气等级,计算近56 a来新疆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发生频次、降温幅度、持续天数,应用线性趋势、EOF分解等分析方法,对新疆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年平均频次和年累计天数均表现为中等强度冷空气最多、寒潮次多、强冷空气最少,空间分布都呈现为北疆多、南疆少的分布特征;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强冷空气区域平均的年平均频次和年累计天数的年际变化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寒潮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而空间分布上不是整体呈减少趋势,甚至个别地区呈显著增加趋势;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强冷空气在秋季前期和春季后期发生较多,寒潮则在冬季发生较多;中等强度以上冷空气年累计降温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的分布特征,区域平均的年累计降温呈显著减小趋势;新疆年寒潮频次和年累计降温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39%,远远大于其它模态,第一模态(即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二者均表现为整个新疆为一致的正值,说明其变化趋势在全疆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另外北疆特征值较大,南疆特征值较小,说明北疆更容易出现异常,南疆不易出现异常。
江远安尹宜舟樊静刘精贾孜拉余行杰
关键词:冷空气过程频次
“拉尼娜”非典型影响下的新疆2021/2022年冬季气温被引量:2
2023年
2021/2022年冬季新疆大部气温偏高,影响新疆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并非拉尼娜事件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典型影响特征。成因分析表明:2021/2022年冬季北极涛动(AO)为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位势高度西高东低,新疆上空700 hPa南风距平优势明显。2021/2022年冬季“拉尼娜”非典型影响新疆气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东部型弱拉尼娜事件对北大西洋涛动(NAO)和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而对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是来自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冬季AO的不确定性影响,冬季AO正位相有利于新疆气温正距平。2月300 hPa区域纬向风异常偏弱,削弱了NAO正位相对新疆气温的影响;70°E以东中纬度高度场负距平是冬季气温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陈颖李雪洮贾孜拉·拜山余行杰杨智敏刘宝
关键词:拉尼娜事件冬季气温
1961-2018年新疆区域高温变化与环流和海温关系被引量:12
2021年
利用1961—2018年4—9月新疆气象台站实测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西洋海温资料,对新疆区域高温(≥35℃)的日数、初终日、强度等变化特征及与高空环流、大西洋海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增暖增湿”背景下新疆高温日数显著增多。在这一情势下,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多、增强,表现在极高温(T_(max)≥40℃)发生的日数占比显著增多,一般高温(37℃>T_(max)≥35℃)发生的日数占比呈下降趋势;极高温站数增多,北扩至北疆偏北的阿勒泰地区。全疆高温日初日呈提前、高温日终日呈推后态势,高温日在春季、初秋增多成为高温变化的显著特征。新疆高温日数的增多趋势与高空异常环流密切相关,当赤道大西洋海表温度偏高将有利于南亚高压控制巴尔喀什湖至蒙古国区域,使得新疆区域高温日数偏多。
张太西樊静李元鹏余行杰
关键词:高温日数大气环流
新疆北部小时降雪特征及大暴雪天气影响系统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年11月-2021年2月50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季(11月-翌年2月)小时降雪特征,并按日降雪量从高到低挑选30个大暴雪过程分析其小时降雪特征、影响系统及典型环流配置。结果表明:(1)阿勒泰北部、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为降雪小时数(SHN)高频区,可达200 h·a^(-1)以上;天山山区SHN高频区为海拔1800~2000 m的中山带,达127.3 h·a^(-1),2000 m以上降雪很少。(2)北疆和天山山区小时降雪量(R)≤1.0 mm·h^(-1)量级SHN占比分别为91.7%和91.9%,对降雪量贡献分别为70.7%和68.9%,R>1.0 mm·h^(-1)为小时极端降雪事件,对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量贡献分别为29.3%和31.1%。(3)极端暴雪过程平均SHN为25.5 h,平均降雪量为30.7 mm,雪强约为1.2 mm·h^(-1),大暴雪过程由长时间降雪导致,降雪持续时间是开展大暴雪研究和进行预报服务的关键点,造成大暴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长波槽、中亚低涡、乌拉尔山长波槽和西西伯利亚低涡(槽),占比分别为30.0%、6.7%、13.3%和50.0%,中纬度长波槽(涡)和北方西西伯利亚低涡(槽)系统各为50.0%。
杨涛杨涛杨莲梅余行杰余行杰
关键词:大暴雪新疆北部
1961—2016年北疆冷空气过程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指数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根据《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QX/393-2017)分析1961—2016年新疆北部(简称北疆)单站和区域不同等级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环流指数与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北疆单站冷空气频次中等强度冷空气最多,寒潮次多,强冷空气最少;各级冷空气在北疆北部频发,空间差异明显,一半以上站点寒潮减少趋势显著;区域冷空气寒潮最多,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频次相当,其中寒潮减少速率为0.58次/10 a,强冷空气变化不明显,中等强度冷空气增加速率为0.1次/10 a;单站和区域寒潮在冬季高发,强冷空气和中等强度冷空气春秋季多发;冷空气初日无明显变化,终日呈推后趋势;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均存在3个长短不一的变化周期,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存在明显突变,寒潮未出现突变;88个大气环流指数中有27个与北疆不同时期冷空气发生频次显著相关。其中,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指数偏高,则北疆地区气温偏低;亚洲区、北半球极涡指数偏大,则新疆冬季气温偏低,冷空气过程发生概率增大;南极涛动指数强年,北疆地区冷空气过程出现频次会减少。
张太西张太西樊静樊静余行杰
关键词:北疆冷空气环流指数
基于HBV模型的开都河致灾洪水临界雨量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应用HBV水文模型对开都河流域焉耆站以上段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模型敏感参数的率定(1982—1985年),Nash效率系数达到0.73,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开都河流域的径流过程;对模型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在1986—1989年模拟结果的Nash效率系数达到0.75,比率定期的Nash效率系数高,模型在开都河流域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反映出流域年、月、日径流量的变化趋势。通过率定后的HBV模型,计算了不同流量和水位所对应的临界致灾雨量,当基础水位为6.27 m,流量为100 m3/s时,临界一级(保证流量800 m3/s)和二级(警戒流量500 m3/s)致灾面雨量分别为50 mm和30 mm,随着基础水位和流量的增加,临界致灾雨量的值在减小。将通过HBV水文模型计算的临界雨量与历史上发生洪水的24 h和120 h的实际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应用HBV水文模型推算的临界面雨量大于实际24 h降水量,小于前5 d的降水合计量,因此在实际的业务应用中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樊静江远安陈颖陈鹏翔白素琴余行杰
关键词:开都河临界雨量
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被引量:20
2011年
将降水量作为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指标,对新疆106个气象站1961年以来4-9月的暴雨(≥24mm)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时间尺度各级易灾暴雨的临界致灾雨量指标.选用降水强度和频次来表征易灾暴雨的危险性,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致灾暴雨的危险性指数按高、次高、中等、次低、低危险区5个等级进行区划.区划结果表明:新疆特殊地形决定了新疆易灾暴雨的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和天山山前地带,即阿勒泰地区、塔城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山区及其两侧山前地带以及南疆西部山区,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吐鄯托盆地为低危险区.
王慧毛炜峄李元鹏余行杰白素琴
关键词:暴雨危险性区划
近50a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两大沙漠周边地区(包括平原和山区)76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但是升温速率低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值在缩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接近或者大于大部分平原地区,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与平原地区相比总体偏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在1989--1993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94-1995年,同时均存在8-9a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2.5倍,增加速率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增加相对幅度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值进一步加大但加大的速度在减缓,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4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3-198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5a、7~8a和18a的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2~4a、6~8a、18a的振荡周期。
江远安陈鹏翔邵伟玲刘精余行杰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