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弛华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干预对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失败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66例反复接受IVF-ET/ICSI治疗2个周期或2个周期以上的不孕不育患者为观察组,71例初次接受IVF-ET/ICSI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为对照组。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应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77.27%、46.96%)。对照组焦虑、抑郁发生率(60.56%、33.80%)。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而良好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反复IVF-ET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信心。
- 朱敬香皮洁李晓晴何弛华王莹张杨王薇廖彩荣
- 关键词:心理特点干预对策
- 阻塞性无精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干预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阻塞性无精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调查表,对65例阻塞性无精症的门诊患者进行调查,选取72例同期在男科门诊就诊的少弱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8%、48%。观察组中,年龄≥35岁、不育时间5年以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是独生子、有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的无精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P<0.05)。结论阻塞性无精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心理干预;尤其应重视对具有年龄大、不育时间长、是独生子且有较大压力等特征的患者的心理干预。
- 朱敬香皮洁王薇王莹李晓晴何弛华张杨
- 关键词:阻塞性无精症焦虑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