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大为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黏土
  • 2篇含水率
  • 2篇红黏土
  • 2篇干湿循环
  • 1篇挡土
  • 1篇挡土墙
  • 1篇水位
  • 1篇水位变化
  • 1篇水压力
  • 1篇土压力
  • 1篇状态变量
  • 1篇稳态
  • 1篇模型试验
  • 1篇孔隙水
  • 1篇孔隙水压
  • 1篇孔隙水压力

机构

  • 4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常州工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篇胡大为
  • 3篇朱建群
  • 2篇李雄威
  • 2篇施维成
  • 1篇代国忠
  • 1篇罗新辉

传媒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湖南交通科技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收缩特征研究
以贵州某高速公路沿线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湿循环作用后红黏土的收缩特性试验研究,探讨了干湿循环次数和初始含水率对红黏土收缩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循环次数内,各试样的环向收缩率在6~8h时达到稳定,而轴向线缩率...
朱建群龚琰胡大为李雄威施维成
关键词:红黏土干湿循环含水率
墙前水位变化对挡土墙的影响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以330国道莲都段改扩建工程为原型,按1∶5的比例设计并制作了衡重式模型挡墙。通过改变墙前水位,测试了挡土墙在墙前水位变化条件下的水平与竖向土压力、侧向位移的发展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浸水情况下,挡土墙所受主动土压力变大;水位下降时对浸水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大于水位上升时的影响;浸水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时的最不利水位为最高水位,而抗滑移稳定时的最不利水位约为0.6~0.8倍墙高。
左旺史克友罗新辉胡大为
关键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模型试验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收缩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以贵州某高速公路沿线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湿循环作用后红黏土的收缩特性试验研究,探讨了干湿循环次数和初始含水率对红黏土收缩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循环次数内,各试样的环向收缩率在6~8 h时达到稳定,而轴向线缩率则需更长的稳定时间;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加,各试样的初始轴向线缩率减小,而初始环向收缩率增加;28%含水率试样具有相近的最终轴向变形和环向变形量,而34%含水率的试样环向变形量高于轴向变形量;初始含水率变化不大,但体缩率的变化率却明显不同,说明干湿循环过程使得土体内部结构变得不稳定,但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干湿循环作用对重塑红黏土最优含水率位置的基本无影响,这说明其未能改变黏土集聚体内对结合水的最大吸附能力.通过压汞试验得到了不同干湿循环作用后试样的孔隙分布情况,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小孔径尺寸和分布密度改变较小,而大孔径尺寸减小,分布密度也在减小.干湿循环作用对聚集体内孔径的影响大于对微聚体内孔隙影响,与所测得的宏观收缩规律相吻合.
朱建群龚琰胡大为李雄威施维成
关键词:红黏土干湿循环含水率
基于粒间状态变量的含细粒砂土力学性状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在探讨含细粒砂土内部结构和粒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引入粒间状态变量概念,对含细粒砂土力学性状随细粒含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当D_(rs)>>0时含细粒砂土类似于e=e_c时均质砂的不排水性状,具有较高的强度;当D_(rs)→0时含细粒砂土最终性状具有不确定性;当D_(rs)<<0时含细粒砂土表现为剪缩性状。将南京砂中粗粒和细粒进行重新配制获得含不同细粒的砂土,对它们进行不排水剪试验;在利用粒间状态变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试验结果与预测分析进行比对,两者的吻合性较高。在e_c-logS_(us)空间内稳态线随粉粒的增加而向上移动,且各稳态线间呈平行状。因此,粒间状态变量能较好地反映无黏性土力链的变化,是描述砂土微观结构的新途径。
朱建群胡大为李雄威代国忠施维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