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作品数:5 被引量:10 H指数:1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空气阻隔量、药物浓度、冲管速度对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研究药物,采用体外模拟输液冲管实验,将空气阻隔量(0.25 mL和1.00 mL)、药物浓度(10 g/L和20 g/L)和冲管速度(40 gtt/min、60 gtt/min、80 gtt/min)作为影响因素,采用2×2×3析因设计分为12组,评价其对冲管液量的影响。结果:采用持续空气阻隔法冲管,空气阻隔量、药物浓度以及冲管速度均对冲管液量有显著影响(P<0.001);药物浓度与冲管速度对冲管液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空气阻隔量、药物浓度以及冲管速度对冲管液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当空气阻隔量为1.00 mL、药物浓度为10 g/L、冲管速度为80 gtt/min时,所需冲管液量最少[(27.17±1.15)mL];空气阻隔量1.00 mL与0.25 mL相比、药物浓度10 g/L与20 g/L相比、冲管速度80 gtt/min与40 gtt/min和60 gtt/min相比,所需的冲管液量较少(P<0.05)。结论:采用持续空气阻隔法冲管,一定范围内,空气阻隔量较大,药物浓度较小,冲管速度较快,所需冲管液量较少。 连芬萍 司霞 李娜 牛亚菲 王倩倩 赵雅楠关键词:影响因素 护理 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两种输液冲管方法所需冲管液量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8年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目前广泛应用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其中课题达成型QCC是指将新业务的开展、现状的突破以及魅力品质的创造等各类课题,通过主题选定、课题明确化、目标设定、对策拟定、最适策的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效果的维持或反省及今后的计划等步骤研究完成的方法[1]。 连芬萍 高飞 李娜 张靖宜 杨爱英 王倩倩关键词:冲管方法 品管圈 输液 临床护理管理 风湿科无陪护病房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调查风湿科无陪护病房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21年11月就诊的101例患者及其家属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及家属对无陪护病房管理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结果:风湿免疫科患者对无陪护病房管理实施情况的满意度为(77.08±22.03)分,说明整体情况尚可;在不同特征住院患者对无陪护病房管理表示满意情况的分析比较中,患者的年龄、医疗付费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无陪护病房管理的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及其家属不能理解无陪护管理模式、患者及其家属不能配合医院集中管理、患者行动不利或长期卧床而需要照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院方应从实行立体化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人文关怀和有效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加强对第三方陪护机构的监管、患者的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家属耐心解释医院实行无陪护管理模式的必要性、设计良好的门禁管理制度及建立电子化门禁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无陪护病房管理进行优化。 王倩倩 连芬萍关键词:风湿免疫科 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 一种锐器伤风险自我评估量表的初步探索和设计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初步探索设计一种适用于护理人员的锐器伤风险自我评估量表,以期降低锐器伤对护理人员产生的伤害。方法以循证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收集临床案例、走访医务人员等方式构建量表条目池并制定锐器伤风险自我评估量表(初表),进行初步综合测评,采集样本133份,综合检验量表。结果结合样本反馈数据、函询专家反馈结果、专家论证会达成的共识意见,需要删除条目为:护士自觉工作状态;护士自觉防护意识情况;患者配合操作的一般情况;护士主动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医院为护士购买职业损伤保险情况;护士自觉工作条件情况;医院为护士购买职业损伤保险情况;护理部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培训次数。增设条目:护士是否为护理实习生;医院是否制定了严格的锐器伤上报制度;护士操作中是否有不良习惯。最终产生量表所含一级条目5个,二级条目27个。结论锐器伤风险自我评估量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可作为我国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自我评估锐器伤风险并为医院职能部门作宏观调控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护理人员遭受锐器伤的风险,推动我国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并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赵亚静 梁元馨 王柄璋 王倩倩关键词:锐器伤 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 新型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在住院患者及家属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新型心肺复苏(CPR)培训模式在住院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患者及家属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CPR培训法,观察组采用新型CPR培训模式。比较两组CPR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成绩,并比较两种培训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CPR笔试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新型CPR培训模式使CPR培训人员更加专业,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提高了住院患者及家属CPR理论知识水平以及面对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导致心脏骤停发生时的应急能力,也推进了健康中国"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的步伐。 高飞 连芬萍 司霞 杜丽萍 王倩倩 杨吉玲关键词:心肺复苏 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