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玉米
  • 2篇多基因
  • 2篇支持向量
  • 2篇支持向量回归
  • 2篇主基因
  • 2篇主基因+多基...
  • 2篇向量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变换
  • 2篇近红外
  • 2篇近红外光
  • 2篇近红外光谱
  • 2篇基因
  • 2篇光谱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SVR
  • 2篇波变换
  • 1篇蛋白

机构

  • 5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陈士林
  • 5篇李静
  • 2篇王铁固
  • 2篇侯振雨
  • 2篇段凌瑶
  • 2篇赵亚亚
  • 1篇张怀胜
  • 1篇进茜宁
  • 1篇孙华丽
  • 1篇陈闯
  • 1篇侯超逸

传媒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穗轴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玉米杂交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和2394/PH6WC(组合Ⅲ)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轴粗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穗轴粗符合E-5模型,由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影响;组合Ⅱ符合A-4模型,即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在B1世代的选择效率最高;组合Ⅲ符合D-4模型,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B2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的存在。组合Ⅰ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42.5%、7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4%、37.5%、5.0%。组合Ⅱ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3.0%、54.6%、54.2%。组合Ⅲ的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40.5%、1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0、50.4%。
李静陈士林张怀胜王铁固
关键词:玉米主基因+多基因
“玉黄金”对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3年
以百玉1号、百玉2号、先玉335、浚单20、郑单958和农乐988共6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小喇叭口期喷施化控药剂"玉黄金",分析"玉黄金"对玉米单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以及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品种施用"玉黄金"后,其穗部性状和产量表现也不同.6个品种中,以农乐988的穗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单穗重增加了14.33%,穗长增加了4.95%,穗粗增加了1.84%,穗行数增加了9.21%,行粒数增加了0.31%.其次为百玉1号,其千粒重增加了9.73%,单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均有所增加,行粒数减少了5.60%.
王更新李静孙华丽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穗部性状
基于玉米近红外光谱和离散小波变换的SVR模型稳健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125个玉米样品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同时测定玉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NIRS)数据.采用多次、随机选择定标集和校正集样品的方法,对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探讨离散小波变换(DWT)对SVR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DWT可有效去除玉米NIRS数据中的背景和噪声,建立的DWT-SVR多变量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可实现玉米样品中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同时测定.
段凌瑶陈闯李静赵亚亚陈士林侯振雨
关键词:玉米近红外光谱支持向量回归离散小波变换
基于玉米近红外光谱的CWT-SVR蛋白质预测模型
2017年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125个玉米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并同时进行红外光谱(NIRS)测定.在连续小波变换(CWT)处理玉米NIR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次随机选择定标集和校正集样品的模型优化方法,建立了二次ε不敏感损失函数的CWT-SVR蛋白质预测模型.模型用于检验集样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结果满意,且优于传统的偏最小二乘模型(PLS).
段凌瑶侯超逸李静赵亚亚陈士林侯振雨
关键词:玉米蛋白质近红外光谱支持向量回归连续小波变换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栗亚静进茜宁李静王铁固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淀粉主基因+多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