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完全保留残端自体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对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察完全保留残端自体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状况,探讨完全保留与非保留残端重建PCL对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0例PCL损伤的患者中20例行不保留残端自体绳肌单束重建术(非保留残端组),20例行完全保留残端自体绳肌单束重建术(完全保留残端组)。通过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CPM机等速测试膝关节本体感觉,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状况。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15.6±4.9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在3个不同的膝关节复位角度下,非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侧膝关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在3个不同的膝关节复位角度下,两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患侧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保留残端重建PCL能够可靠地恢复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早期恢复效果优于非保留残端重建PCL。
- 左华黄永辉胡浪李勇
-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本体感觉
- 双骨道与四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
- 李勇
- 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Nm内旋)下屈曲0°,15°,30°,60°,90°时的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 李勇黄永辉赵镒汶孙焱左华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医学植入物
- 26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观察与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分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区域矢状面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变化,探讨引起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胸腰段标准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其矢状面各参数:伤椎近端椎间盘高度(proximal intervertebral height,PIH)、伤椎远端椎间盘高度(distal intervertebral height,DIH)、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楔变角(anterior wedge angle,AWA)、节段性后凸角(regional angle,RA),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18.6个月(12~24个月)。术后3个月时,PIH、AVH、AWA较术后3 d内分别丢失2.11 mm、3.52 mm、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终末随访时,PIH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进一步丢失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纠正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存在矫正丢失,近端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尤为明显,术中过度撑开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建议术中先行体位复位,以减少对椎间盘的过度撑开。
- 赵镒汶徐晓峰曹兴兵陈奇李勇孙焱王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