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正交试验
  • 1篇正交试验设计
  • 1篇脂质体
  • 1篇散法
  • 1篇体外
  • 1篇体外透皮
  • 1篇透皮
  • 1篇吡喹酮
  • 1篇微柱离心
  • 1篇微柱离心法
  • 1篇离心
  • 1篇磷脂
  • 1篇磷脂复合物
  • 1篇聚合物胶束
  • 1篇甲氨蝶呤
  • 1篇胶束
  • 1篇共聚
  • 1篇共聚物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篇姚瑶
  • 3篇吴慧琴
  • 2篇兰天
  • 1篇徐宽
  • 1篇许玉珍
  • 1篇王宝娟
  • 1篇卜祥媛
  • 1篇况丹
  • 1篇易小利

传媒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南药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mPEG-PLA的合成及吡喹酮聚合物胶束的制备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嵌段共聚物,制备吡喹酮mPEG-PLA嵌段共聚物胶束,提高吡喹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方法采用开环聚合反应合成mPEG-PLA嵌段共聚物,并通过IR、1 H-HMR确证其结构;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共聚物胶束,分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及饱和溶解度。结果制备了3种不同嵌段组成的共聚物胶束,扫描电镜下观察为近球形;共聚物胶束的粒径和载药量受有机溶剂种类和用量、共聚物嵌段比例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筛选得到有机溶剂为丙酮,油水比为1∶4,共聚物嵌段组成为mPEG2000-PLA5000为最适条件;得到胶束的平均粒径为(34.5±5.1)nm,载药量为(19.6±1.8)%,包封率为(74.2±1.6)%。结论 mPEG-PLA聚合物胶束可作为疏水性药物吡喹酮的载体,具有较高的载药性能,能一定程度提高吡喹酮在水中的溶解度。
兰天卜祥媛吴慧琴姚瑶
关键词:共聚物吡喹酮胶束
白藜芦醇三甲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三甲醚(BTM)脂质体,对其质量特性进行评价,并考察脂质体对BTM的增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BTM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微柱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观察其形态、粒径及稳定性,并考察其对BTM的增溶作用。结果优化的最佳处方工艺为BTM与卵磷脂质量比为1∶20,胆固醇与卵磷脂质量比为1∶4,水化介质为5%甘露醇;按该处方制备的BTM脂质体包封率达(86.4±2.2)%;与游离BTM相比,BTM脂质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了1 012倍。结论采用最佳处方制备得到的BTM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形态和粒径较均匀,并且可以较好地提高BTM的溶解度。
吴慧琴兰天许玉珍况丹姚瑶
关键词:薄膜分散法微柱离心法包封率正交试验设计
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考察被引量:1
2014年
以甲氨蝶呤与磷脂的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优化复合物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制备工艺为复合温度40℃,甲氨蝶呤浓度为30 mg/ml,药物:磷脂摩尔比1:2。以离体乳猪皮肤作渗透屏障,采用改良直立式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研究。结果表明,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24 h累积渗透量低于游离药物,在表皮及真皮层的滞留量则分别是游离药物组的2.1和2.3倍。提示甲氩蝶呤磷脂复合物可增加药物皮肤滞留量,并减小经皮透过量。
王宝娟易小利徐宽吴慧琴姚瑶
关键词: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正交设计体外透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