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会强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1篇蛋白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重塑
  • 1篇心通胶囊
  • 1篇选择素
  • 1篇血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率
  • 1篇血小板膜
  • 1篇血小板膜糖蛋...
  • 1篇血性
  • 1篇预后
  • 1篇早期干预
  • 1篇受体
  • 1篇糖蛋白
  • 1篇缺血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2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陈会强
  • 2篇史磊
  • 2篇李中山
  • 1篇傅向华
  • 1篇苗青
  • 1篇薛玲
  • 1篇吴伟利
  • 1篇李亮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新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清松驰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血清松驰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血清松弛素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清松弛素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松弛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突发诊断中最佳节点,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依据血清松弛素水平,将试验组患者再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2组预后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的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水平,并对比心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结果试验组血清松弛素水平为(29.58±5.12)ng·mL^(-1),远高于对照组的(9.32±2.96)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松弛素水平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突发中最佳节点为14.25 ng·mL^(-1),其中曲线下面积(AUC比值)为0.834,敏感度为80.65%,特异度为89.00%,准确度为84.97%。高松弛素组的LVEDV为(81.06±7.32)mL,明显低于低松弛素组的(95.38±7.8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松弛素组LVEF为(55.89±6.21)%、E/A为1.19±0.21,明显高于低松弛素组LVEF值的(46.13±5.75)%和E/A值的0.8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松弛素组的ADR为3.85%,远低于低松弛素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松弛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可用于心肌梗死的突发诊断和预后评估。
史磊孙玉岩李中山陈会强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左室重构
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予以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利尿药及洋地黄等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脑心通1.6 g,ti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38/43例)和72.09%(31/4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33.16±6.43)和(27.98±5.62)mm,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53.23±5.39)和(47.36±1.56)mm,LVEF分别为(47.44±5.73)%和(57.61±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恶心和呕吐,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腹泻。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李中山史磊孙玉岩陈会强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重塑安全性
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研究——附80例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测定80例ACS患者[其中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45例]和同期5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比较。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检测。结果:VAMI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0.4)%、(5.7±0.3)%、(67±10)%,UA组相应为(5.6±0.3)%、(5.5±0.4)%、(55±10)%,对照组相应为(2.6±0.3)%、(3.3±0.2)%、(46±8)%。AMI组和UA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为P<0.01),而AMI组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均较UA组高(P<0.05~0.01)。结论:ACS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正常人高,对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ACS类型的筛选,早期发现AMI,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苗青薛玲李亮吴伟利傅向华陈会强
关键词:P-选择素早期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