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磊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直接淬火
  • 2篇奥氏体
  • 2篇淬火
  • 1篇低碳
  • 1篇低碳钢
  • 1篇轧线
  • 1篇碳钢
  • 1篇平整机
  • 1篇强塑积
  • 1篇热轧
  • 1篇热轧平整机
  • 1篇小直径
  • 1篇马氏体
  • 1篇工作辊
  • 1篇钢组织
  • 1篇贝氏体
  • 1篇SI-MN
  • 1篇残留奥氏体
  • 1篇残余奥氏体
  • 1篇淬火温度

机构

  • 3篇首钢股份公司...
  • 2篇东北大学

作者

  • 3篇李晓磊
  • 2篇康健
  • 2篇袁国
  • 2篇王国栋
  • 2篇李云杰
  • 1篇何俊丽
  • 1篇于洪喜
  • 1篇王磊
  • 1篇袁辉
  • 1篇高伟

传媒

  • 1篇轧钢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首钢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热轧马氏体/贝氏体区直接淬火-配分钢组织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0%,并且呈现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试样屈服强度大于1 1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 200 MPa,伸长率在14.75%~16.00%之间,强塑积可高达21.12GPa·%。经B&P处理后的试样获得贝氏体基体和17.3%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试样伸长率高达21.00%,强塑积为22.26GPa·%。经直接淬火工艺处理后的试样,抗拉强度高达1 540 MPa,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3.6%,导致伸长率仅为8.00%,强塑积为12.32GPa·%。此外,还发现少量软相铁素体组织,可以降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李晓磊李晓磊李云杰康健袁国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强塑积
热轧平整机小直径工作辊无法使用问题分析
2014年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小直径工作辊推入热轧平整分卷机组的热轧平整机架后,无法完成下轧线调整及标零。对此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扩大了工作辊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工作辊利用率,经济效益显著。
袁辉王磊何俊丽于洪喜李晓磊高伟
低碳Si-Mn钢的直接淬火-动态配分(DQ&P)工艺被引量:1
2017年
以含碳量为0.078%的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动态配分(DQ&P)工艺,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Q&P工艺处理后的低碳钢,组织以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为主,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在4.3%~7.2%之间,当淬火温度为320℃时,达到最大值7.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残留奥氏体主要以块状的形式分布于铁素体/马氏体和铁素体/贝氏体的界面,少量尺寸较小的残留奥氏体以薄膜状的形态分布于马氏体/贝氏体板条间。不同淬火温度下,硬度值在253~264 HV10之间,随淬火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在240℃和320℃时达到最大值264 HV10。该研究表明,采用轧制变形和元素配分的方式能极大限度地稳定残留奥氏体,使得含碳量为0.078%的低碳钢能获得高达7.2%的残留奥氏体,为合金元素减量化的Q&P钢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李晓磊李晓磊李云杰康健袁国
关键词:低碳钢淬火温度残留奥氏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