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 作品数:1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呋喃西林溶液联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0.02%呋喃西林溶液联合夫西地酸乳膏与单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的疗效对比。方法将73例窝状角质松解症患者用分层因素权重值最小的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6例)和单药治疗组(37例),联合治疗组以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冲洗,每次20min,每晚1次,联用夫西地酸乳膏2次/d,单药治疗组37例仅外用夫西地酸乳膏2次/d。分别于治疗14天、30天复诊。结果治疗14天时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8.33%和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0.05)。治疗30天时两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7.22%和91.89%,无统计学差异(χ^(2)=1.00,P>0.05)。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0.02%呋喃西林溶液联用夫西地酸乳膏较单用夫西地酸乳膏起效快,值得临床借鉴。
- 白璐朱才勇
- 关键词:呋喃西林溶液夫西地酸乳膏疗效
- 皮肤颗粒细胞瘤10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皮肤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对文献进行回顾复习,提高皮肤科医生对颗粒细胞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2年5月期间确诊的10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0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患者皮损均为单发质硬的结节,多无自觉症状,直径均<2 cm,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头颈部及躯干多见。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内,由大量梭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胞浆内大量红色颗粒状物。10例患者肿瘤细胞S100、CD68均呈强阳性(10/10),9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1例瘤细胞部分阳性,8例增殖指数Ki67阳性细胞均低于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为阴性。10例患者手术切除后随访至少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多为良性,临床多表现为单发质硬的结节,多无自觉症状,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率低。
- 白璐翟志芳
-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组织病理皮肤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 2024年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白璐张丽君朱才勇
- 关键词: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氨甲环酸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25-羟维生素D水平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患者病情与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CSU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25-羟维生素D水平,研究其与CSU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将25-羟维生素D缺乏的CS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B组,A组予枸地氯雷他定、富马酸酮替芬及碳酸钙D3颗粒,B组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和富马酸酮替芬,6周后评价有效率,治疗终结2个月后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前CSU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是(17.97±8.41)μg/L和(27.99±10.4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8,P=0.000)。25-羟维生素D水平与CSU病情呈负相关(r=-0.375,P=0.000)。治疗A组有效率(78.26%)高于B组(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P<0.025)。A组的复发率(4.34%)低于B组(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1)。结论:CSU患者的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显著提高CSU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 白璐张丽君朱才勇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疗效复发率
- 以呼吸道梗阻为首发表现的慢性荨麻疹合并负性情绪1例治疗体会
- 2022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20岁,未婚,全身起红斑、风团伴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反复发作1年余。该患者自2020年4月起无明确诱因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风团,眼睑、唇部肿胀,剧烈瘙痒,伴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至我院急诊科抢救后,转入病房经治疗皮损逐渐消退。但出院不久后再次出现类似症状,至2021年4月共计急诊抢救7次,发作间隔时间为43~80d,平均发作间隔时间(62.50±13.72)d。既往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表现为皮试阳性。无过敏性鼻炎、哮喘病史。父母体健,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体格检查:面部水肿,悬雍垂水肿,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全身散在不规则形状的红斑、风团,部分融合成片。2020年8月3日送入急诊时血压降至90/65mmHg(1mmHg=0.133kPa)。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偶有升高,经复查后均正常。肝功示:总蛋白63g/L,球蛋白17g/L。生化示磷最高为:1.62mmol/L(0.83~1.48mmol/L)。过敏原检查:猫毛、狗毛、牛奶、羊肉、牛肉、巧克力阳性,海鱼组合(鳕鱼、龙虾、扇贝)弱阳性。总IgE、甲状腺功能、肾功、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均无明显异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等诊断“荨麻疹”。
- 白璐宋婷婷朱才勇
- 关键词:荨麻疹负性情绪心理治疗
- 外用噻吗洛尔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噻吗洛尔(timolol)是一种非选择性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外用噻吗洛尔可治疗婴儿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卡波西肉瘤、痤疮和玫瑰痤疮的红斑、激素依赖性皮炎、足跟皲裂、慢性手部湿疹等皮肤病及急慢性创面修复、放射性皮炎的预防等,经济有效,操作简单。副作用主要是局部瘙痒、红斑等,大多可耐受,系统不良反应少。本文就外用噻吗洛尔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
- 白璐朱才勇
- 关键词:噻吗洛尔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放射性皮炎卡波西肉瘤
-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后天性的穿通性皮肤病,皮肤病变主要由脐部凹陷丘疹或结节组成,中心有粘性角化塞或结痂。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反复创伤和微血管病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近年来发现ARPC患者皮损μ-阿片受体过度表达、IL-31水平升高,药物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及文身等均可诱发ARPC。最近国内外学者使用度普利尤单抗、奈莫利珠单抗、伊曲康唑、过氧化苯甲酰乳膏等治疗ARPC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对ARPC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白璐朱才勇
- 关键词:发病机制
- JAK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与许多皮肤病的发病相关,Janus激酶(JAK)抑制剂通过抑制该通路达到治疗作用,是具有良好前景的皮肤科新型治疗药物.该文总结了JAK抑制剂在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斑秃、扁平苔藓、皮肌炎、红斑狼疮、移植物抗宿主病、环状肉芽肿等多种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为此类药物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白璐朱才勇
- 关键词:皮肤病JAK-STAT信号通路
- 环状肉芽肿治疗新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肉芽肿性疾病。TNF-α抑制剂和阿普斯特既可治疗GA,也可诱发GA。该病可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共存,与恶性肿瘤和甲状腺疾病等的关系存在争议。近年来,JAK抑制剂及度普利尤单抗等药物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从GA的诱因、共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 白璐朱才勇
- 关键词:环状肉芽肿诱因
- 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并发唐氏综合征
- 2024年
- 患者男,23岁。四肢环状红丘疹3年。自幼有唐氏综合征病史。皮肤科检查:双肘关节、右膝关节及左大腿伸侧可见排列成环形或弓形的暗红色和棕褐色质硬丘疹,部分丘疹表面有白色鳞屑、凹陷及角栓,环形丘疹中央可见褐色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右膝部丘疹组织病理:表皮棘细胞增生,可见角栓形成,角栓内及表皮基底层均见嗜碱性蓝染组织团块,由变性的上皮细胞、炎细胞碎片和弹性纤维组成。Masson染色:胶原纤维染色呈亮绿色,基底层变性的碎片状弹性纤维呈红色。诊断: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唐氏综合征。治疗:他扎罗汀凝胶外用,3个月后病情好转。
- 白璐孙爱娟王美红王涛鞠玲燕朱才勇
-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