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保珍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犍陀罗
  • 2篇本土
  • 2篇本土化
  • 1篇造像
  • 1篇树下
  • 1篇铜镜
  • 1篇图像
  • 1篇坐像
  • 1篇维摩诘
  • 1篇流布
  • 1篇静观
  • 1篇决意
  • 1篇魂瓶
  • 1篇国考
  • 1篇法华
  • 1篇法华经
  • 1篇父母
  • 1篇出家
  • 1篇传中

机构

  • 5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

  • 5篇张保珍

传媒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四川文物
  • 1篇科教导刊(电...
  • 1篇新丝路(下旬...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考
2020年
中国境内的半跏思惟形象最早见于长江中游的铜镜和下游的魂瓶,前者以曲柄伞、覆莲座为图像标志,后者以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铜镜上的半跏思惟像源于犍陀罗造像系统,魂瓶上的半跏思惟像则是中土民众对贵霜胡人的再现性描绘。吴晋时期,半跏思惟像经由域外胡僧循丝路古道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与当地葬礼祭仪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佛教美术的本土化之路。
张保珍
关键词:铜镜魂瓶本土化
维摩诘“隐几”图像考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对隐几正名、形制和源流的考定,可以认为隐几是顾恺之所创维摩诘像的重要标志。南北朝时期,南方维摩诘"隐几"图像传至北方地区,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图像异变现象。北朝后期,隐几渐趋成为道教老君像的图像标志,并一直延续至唐宋以后。
张保珍
关键词:本土化
二佛并坐像在中原地区的初流布被引量:3
2014年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形象出自大乘经典《法华经》,为中国佛教艺术所特有。北朝至隋,二佛并坐题材曾一度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对二佛并坐像的经典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造像观念和宗教意义进行了探讨。
张保珍
关键词:法华经父母
犍陀罗"树下静观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2020年
有关犍陀罗"树下静观图"中的半跏思惟像,学界尚未给予足够关注.本文依据造像实物,从样式学角度梳理和归纳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经典文献,对其身份尊格和图像含义等问题展开探讨.
张保珍
犍陀罗“决意出家”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2019年
有关半跏思惟像的身份、来源、含义等问题,学界聚讼已久。本文以犍陀罗“决意出家”图为中心,从样式学角度梳理和归纳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图像叙事逻辑,结合相关经典文献,对这一题材中半跏思惟像的形式源流和宗教意涵等问题展开探讨。
张保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