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玮

作品数:15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
  • 4篇城市
  • 2篇地震
  • 2篇生态理念
  • 2篇汶川大地震
  • 2篇防灾
  • 2篇防灾减灾
  • 2篇大地震
  • 1篇渔港
  • 1篇园林
  • 1篇山道
  • 1篇社会
  • 1篇设计课程
  • 1篇设计课程教学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化
  • 1篇生态文明
  • 1篇时域
  • 1篇市政
  • 1篇视域

机构

  • 12篇厦门大学
  • 8篇中国城市规划...
  • 3篇天津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作者

  • 12篇常玮
  • 8篇郑开雄
  • 2篇运迎霞
  • 1篇常玮
  • 1篇王林申

传媒

  • 4篇城市建筑
  • 3篇建筑与文化
  • 1篇中外建筑
  • 1篇规划师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时域性规划下的天津鞍山道片区存量更新方法探索
2023年
历史街区是城市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往往面临空间局促、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历史的当代表达模糊不清,城市精神消逝。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原则,结合天津的城市精神,从时间原点、时空通道、时域切片、时域穿梭等4个环节着手探索时域性规划下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方法,并将该方法引入天津鞍山道片区更新实践,针对其商业低端无活力、文化节点分散、人居环境品质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常玮黄青阳高越航
关键词:历史街区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选址刍议——“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城市选址思考被引量:2
2008年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生态理念及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亦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有鉴于此,本文借鉴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深入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选址实践意义,深刻认识如何从环境与自然中获得知识与信息并将之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从而在规划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亦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期为四川灾后重建提供对策借鉴,达到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常玮郑开雄
关键词:生态城市防灾减灾
公共利益本位视角下城乡规划变更实现机制探究
2018年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变更面临诸多问题,涉及土地价值、性质以及相关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从而引发相关利益群体不同程度的利益"受损"或"受益"。基于公共利益本位,探讨规划变更实现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在规划变更过程中,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有利于对规划行政主体进行监督与约束,从而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行政主体对"受损"的个人利益进行合理补偿,以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为我国城乡规划变更得以顺利实现提供可行思路。
常玮李艺琳秦萌田彤陈江畅
从“圩”的象形解读角度思考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7年
从"圩"的字面释义入手,展开漫谈联想,发现当代城市建设中存在形象空间、约束空间、极化空间、单能空间与纯物质性空间泛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侧重传统空间组合规律与空间层次模仿、城市山水格局保护与利用、朴素诗境氛围营造的象形空间方法兴起;有赖于自发空间形成机制与再造途径的研究、自发空间现代审美化与现代化自发空间形成的政策鼓励、注重空间私权和私有化公共空间的理念引领;依靠各种等级系统下城市功能与其承载空间的内部交织,也需要社会结构的合理扁平化与网络化;要求改变将行为固化到一处空间而无法让一处空间衍生无数行为的做法和关注隐性、非确定性而不仅是显性、确定性行为的方法 ;亟待满足多样化空间诉求的体验性空间、以人类"心中乐地"为目的的城市自我实现空间的出现以及虚拟空间现实化路径的探寻等。
王林申寻宝花常玮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
基于趋适原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安全关系探讨
2018年
受全球变化与城镇化复合叠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问题。而城市空间作为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载体,其结构影响生态安全和城市发展。文章基于趋适性原理,从多维度厘清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与生态安全的依存、作用与影响,研究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安全关系,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适应转型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郑开雄运迎霞常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安全
时空耦合视域下传统村落复兴规划策略研究——以泉州浔埔村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如何有效实现历史文化复兴、活力再塑,日益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热点。文章基于时空耦合理念,以泉州浔埔村为例,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脉遗失、断裂、碎片化问题,探讨传统村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时空并置、关联耦合、系统共生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与策略支撑。
常玮郑开雄
关键词:传统村落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选址刍议——“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城市选址思考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生态理念及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亦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
常玮郑开雄
关键词:生态理念防灾减灾措施
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方法研究——以厦门海沧区为例被引量:10
2018年
古树名木作为城市生态、历史、人文和景观资源,其保护与利用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以厦门海沧区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实践为例,通过GIS平台与多元时空数据分析,剖析古树名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古树名木与城市空间关系,构建古树名木分单元管理、分级管控、分类引导、一树一策、信息化管理的保护规划方法,提出师法自然、规划包容、人文关怀、创意引导、公众参与的实施策略,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方法与技术支撑。
常玮常玮运迎霞
关键词:生态文明古树名木
英国伦敦城市树木数字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2
2023年
城市树木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其数字化对城市市政建设与人类健康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伦敦树木数字化地图建构方法与实践,从普查集成、公众科学、公众参与、反馈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结合机器学习、多源数据、公众科学、评估和信息反馈“五位一体”的城市树木数字化模式,并对公众科学团队协作模式、i-Tree量化模型、信息反馈机制等重点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英国伦敦城市树木数字化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树木数字化建设、智慧市政与信息协同提供借鉴与启示。
常玮温佳浩郑开雄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众科学
陆海统筹背景下渔港生态化-活力环存量更新方法研究——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临海渔港作为我国陆海交界和发展海洋经济、国际贸易、海陆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受全球变化影响,其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陆海隔离、产业单一、文脉断裂、空间衰败,对其进行存量复兴成为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生态化-活力环系统理论,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实践案例,探究渔港海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发展脉络,提出渔港"生态化"存量更新方法,构建渔港"共享活力环"存量复兴路径,以期整体协调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我国海岸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为我国陆海统筹背景下滨海城市转型发展与存量更新提供借鉴方法。
常玮吕宛育袁佳欣郑开雄
关键词:陆海统筹渔港生态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