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庆利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地震资料
  • 3篇页岩
  • 2篇叠前
  • 2篇页岩气
  • 2篇渝东
  • 2篇渝东南
  • 2篇三维地震
  • 2篇三维地震资料
  • 2篇静校正
  • 2篇勘探
  • 2篇建模技术
  • 2篇各向异性
  • 2篇反演
  • 2篇层析
  • 1篇单元法
  • 1篇道集
  • 1篇地震勘探
  • 1篇地震勘探技术
  • 1篇地震正演
  • 1篇叠前深度

机构

  • 13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3篇孟庆利
  • 5篇杨帆
  • 4篇李彦婧
  • 4篇刘明
  • 3篇薛野
  • 1篇潘成磊
  • 1篇张勇
  • 1篇朱峰
  • 1篇何希鹏
  • 1篇潘兰
  • 1篇倪锋
  • 1篇王盼盼
  • 1篇单中强

传媒

  • 5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石油物探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非常规油气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渝东南地区南川区块膝折构造模式解析
2024年
近年来,南川区块逆冲推覆构造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底,南川区块已完钻170口井,累计产气量51.6×10^(8) m^(3)。随着滚动开发的逐步推进,开发区域也由主体构造简单区向两翼构造复杂区过渡,前期的构造解释方案将南川区块各构造单元解释为大断距逆断层夹持的断背斜,并没有深入分析整个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因此,近年部署的几口扩边评价井存在较大的井震矛盾,造成了多口井的钻探失利,限制了页岩气开发产建的进程。综合前期钻探认识及正演模拟分析,认为南川区块龙马溪组地震剖面上显示的大断距高角度逆冲断层多为构造假象,断裂区多为高陡膝折构造,断距小、地层陡。通过高陡构造假象分析与识别,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完善解释成果,井震联合构造建模逐步落实了南川区块龙马溪组气藏的构造特征,进而提出了高陡膝折带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目标,在此基础上部署的5口评价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
倪锋朱峰朱峰
关键词:地震正演
苏北QT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方法
2015年
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由于各区块三维资料采集的年度、仪器、方法、面元、地表条件等不同,造成各区块资料在能量、相位、波形、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不同三维资料进行连片处理时,需要对不同工区资料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一致性处理方法,以消除这些差异,实现连片资料的无缝拼接。在对苏北QT地区局部四块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区块原始资料特点,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匹配滤波、面元插值等技术进行了一致性处理,消除了地震资料特征的差异,实现了无缝拼接,为连片区域整体的地质评价和构造解释提供了更精确的地震资料。
孟庆利王盼盼
关键词:无缝拼接
基于角道集的各向异性全局走时层析反演方法被引量:4
2022年
当今的油气勘探工作中,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由于其高精度的优点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质量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精度,层析速度反演是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速度反演方法之一,传统的全局网格层析反演方法属于反射波层析.它虽然可以全局行反演,但浅层速度的准确性远不如初至波层析反演,并且忽略了误差由浅层至深层的积累以及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除此之外,在缺少层位约束的情况下很难还原出速度模型本来的形态.而基于“层剥离”的各向异性层析反演方法虽然可以减小误差的积累,但其反演效率也大大降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角道集的各向异性全局层位约束的走时层析反演方法,在计算累计误差的同时全局更新速度模型,并将初至波层析反演出的浅层速度模型融合到了初始速度模型中,提高了模型精度以及全局层析的效率.简单模型试算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复杂模型试算结果证明了适用性.
熊鹰杰刘明孟庆利
关键词:各向异性角道集逆时偏移
南川地区页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其定量预测被引量:7
2023年
构造裂缝是影响页岩气单井产能的重要因素,查明裂缝分布规律有助于提高水平井压裂改造效果。结合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情况,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南川地区不同构造裂缝形成时期的应力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建立了构造应力与岩心裂缝密度的转换关系,对构造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南川地区主要发育2期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被方解石半充填-全充填,第1期北东—南西走向裂缝形成于燕山中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40~158 MPa;第2期北西—南东走向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88~156 MPa。构造裂缝分布受褶皱及断层共同控制,平桥背斜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且有效性好,天然气产量也最高。
刘明李彦婧潘兰刘昊娟孟庆利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
川东南地区三维地震成像关键技术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介绍了川东南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利用现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对静校正、叠前噪音衰减、速度模型的建立、叠前偏移成像等制约川东南地表和地下"双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关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在层析静校正、多域组合噪音衰减、处理解释一体化速度建模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应用,建立了适合于川东南区域"双复杂"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体系,攻克了影响复杂山地成像的技术瓶颈。利用研究成果对NC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孟庆利
关键词:三维地震资料
利用聚类算法提高微地震初至拾取的稳定性被引量:2
2024年
高效且准确地拾取有效信号的初至是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微地震初至拾取算法是能量比算法,该算法应用简单且拾取效率高。但是能量比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算法的抗噪性较差,拾取误差较大。为此,将聚类算法应用于微地震信号初至拾取,改进现有拾取算法。首先通过能量比算法对微地震初至进行一次拾取;然后通过聚类算法对一次拾取结果进行优化,提取其中的小误差初至;再对提取出的小误差初至的分布进行拟合,根据分布规律校正误差较大的初至;最后以优化后的初至为中心开时窗并利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算法对微地震信号进行精细拾取。该算法结合了能量比算法和AIC算法的优点。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拾取精度和抗噪性,而且可以有效识别多震相初至。此外,该算法的运算效率很高,适用于现场实时处理。
龚屹孟庆利蓝加达单中强何培翟仁磊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初至拾取聚类分析
南川地区溶洞及采空区地震资料针对性处理方法被引量:4
2021年
为解决地震勘探中地下溶洞及采空区位置地震资料成像效果差的难题,利用正演模拟结合实际资料分析,总结该类区域地震资料的频率、能量和信噪比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包括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弱信号提取与补偿、叠前五维数据规则化和基于构造约束的网格层析速度建模。通过在南川地区的应用,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波组连续性得到明显改善。证明了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地震勘探中溶洞及采空区位置地震资料品质。
孟庆利任俊兴杨帆
地震勘探技术在南川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针对南川探区地表地下“双复杂”的地质特点,通过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思路及技术流程,在南川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采集方面,通过实时优化激发点位,提高灰岩出露区、溶洞及采空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处理方面,采用复杂山地高精度静校正技术、溶洞及采空区针对性处理技术及各向异性叠前偏移成像技术,提高成像效果;解释方面,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从页岩气的富集性、储层的可改造性以及储层的驱动性三个维度开展页岩储层“甜点”预测,并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通过动态靶点埋深预测技术和水平井地层倾角预测技术,指导水平井钻探。
刘明孟庆利杜园李彦婧
关键词:地震勘探技术页岩气勘探开发
渝东南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实践及攻关方向被引量:2
2024年
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缘构造复杂区及盆外褶皱带,具有地表、地下双复杂地质条件,地震采集品质差、成像精度低、甜点参数变化规律不清。本文系统总结了渝东南地区常压页岩气地震采集、成像处理、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①形成了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灰岩地表复杂山地地震激发接收技术,确保复杂地下构造反射波场充分采样,提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②完善了复杂山地地震叠前预处理技术、盆缘过渡带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盆外褶皱带向斜构造成像技术,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有效频带宽,构造成像精度高。③基于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实现优质页岩厚度、地层压力系数、脆性的定量预测;基于统计岩石物理,实现页岩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孔隙度的定量预测;利用有限元应力场模拟技术,揭示古应力场演化,实现多期构造改造叠加作用形成裂缝的定量预测;采用组合弹簧模型今应力场预测技术,明确今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通过攻关研究,有效指导了常压页岩气甜点预测与勘探开发,为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依据。下步应重点攻关基于5G无线节点接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山地高陡构造高精度自动化成像处理技术,以及“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的甜点地震评价方法。
何希鹏刘明薛野李彦婧何贵松孟庆利张勇刘昊娟蓝加达杨帆
渝东南复杂山地静校正方法应用研究
2023年
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渝东南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地层、岩性变化大,表层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此,详述了层析静校正、折射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点分析,分别针对渝东南地区不同地表、地下地质条件的两大类型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际应用。基于应用结果,分析总结了不同静校正方法的优劣,认为层析静校正方法适用于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大型残留向斜砂岩地表资料,同时低降速带速度及射线密度是提高层析静校正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折射静校正方法适用于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复杂背斜岩性剧烈过渡带资料。在渝东南地区通过不同静校正方法的尝试,最终改善了该区地震资料叠加及偏移成像效果。
杨帆孟庆利薛野赵苏城
关键词:静校正渝东南层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