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金生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绒螯蟹
  • 3篇幼蟹
  • 3篇中华绒螯
  • 3篇中华绒螯蟹
  • 2篇中华绒螯蟹幼...
  • 2篇蜕壳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生长速率
  • 1篇水草
  • 1篇水质
  • 1篇水质环境
  • 1篇图们江
  • 1篇蜕壳生长
  • 1篇相关基因
  • 1篇相关基因表达
  • 1篇PH值
  • 1篇SINENS...

机构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刘金生
  • 3篇王军
  • 3篇王成辉
  • 2篇黄姝
  • 2篇陈娇
  • 1篇林明雪
  • 1篇吴廉
  • 1篇康伟
  • 1篇张灿宇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淡水渔业
  • 1篇第九届世界华...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体pH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刘金生王军岳武成陈娇黄姝慈元吉王成辉
关键词:蜕壳基因表达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动态、基因表达与水质环境(水温、溶氧、pH及氨氮)的相关性
中华绒螯蟹“江海21”是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于2015年选育出来的水产新品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遗传稳定等优良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其生产特性,本论文通过对中华绒螯蟹“江海21”的生长动态、基因表达及其与水质环境关系的研究...
刘金生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成蟹PH水质环境基因表达
水体pH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影响
水草是河蟹养殖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在有水草的水体中其pH通常维持较高水平(8以上).为探讨养殖水体pH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H=7、8、9和10(均无水草)四个实验组,以种植...
刘金生岳武成陈娇黄姝慈元吉王军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PH值蜕壳生长速率水草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被引量:11
2016年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康伟吴廉刘金生张灿宇林明雪王军王成辉
关键词:图们江绒螯蟹形态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