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公共政策公共性生产——理论应用、德国实践及其中国启示被引量:2
- 2017年
-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价值底蕴要求其生产与产出公共性,凸显公共性意蕴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回应了这种诉求。本研究试图运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来解构德国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生产与产生经验,同时在德国这块试验田中检验该理论生产与成型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可行性。在此理论应用与实践解构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力图抽离出有益的德国经验并赋予其与之相适应的移植条件,以使其能够步入链式发展轨迹,进而助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的生产与成型。在反思理论工具与德国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公共政策创立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公正调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避免'管理性'挤压甚至侵蚀'公共性',从而防止公共政策出现实质公共性缺失与走上形式公共性道路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合理权衡权利平等与特殊保护之间的公平关系并彰显出特殊保护的公平价值底色,以最大化作为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从而使公共政策完整地生产与产生公共性。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能量场
- 社会性别盲视:法治建设中女性政治贫穷化及其解释被引量:2
- 2017年
- 实现两性平等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是国家治理由"劣治"转为"善治"的关键课题,为此,中国政府在宪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来给予女性更合理的政治位置。然而,系列规则集未能打破公共政治生活中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女性处于被边缘化的政治地位,实质是政治领域中性别利益剥夺后的一种政治贫穷化状态。其原因在于政治制度规则集从文本内容到实践过程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未能有效维护女性合法的政治权益,从而使该群体处于政治贫困状态。对此,要进行权利补救,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实现政治参与制度规则的社会性别脱敏,从而维护与实现女性群体合法的政治权益。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女性政治参与
- 生计脆弱性:何以为及何以能——来自中国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实践调查被引量:7
- 2017年
-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蕴含着规模庞大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所做的贡献,但她们是整个社会构层面更易受到风险伤害的脆弱性群体。以生计概念内核的生计资本作为分析切入点,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及其成因进行研究表明,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生计具有脆弱性,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匮乏,其问题症结在于使该群体在城镇资源配置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传统社会性别歧视与家庭价值弱化,但农民工歧视称谓的污名化为城市社会排斥她们提供了正当性源泉。探本求源,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是一种城市偏向的现代性发展实践,典型的是采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筛选着适合的个体化的、无拖家带口的农村精英,并拒绝赋予他们共享城市福利资源的市民资格,这种忽视人、忽视男女差异、忽视家庭的发展,必然造成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城镇社会的生计难以为继。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生计资本
- 大数据与城市群:智慧引擎、融合实践与整合改革被引量:8
- 2017年
- 大数据开启了重大时代转型,引发了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在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大数据契合了当下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新要求,成为推动城市群建设的智慧引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以及相关法制建设不断跟进发展,为大数据嵌入城市群建设奠定了现实之基。但大数据意识淡薄、大数据人才缺乏及信息孤岛现象,成为大数据时代城市群协同共建的现实掣肘因素。推进大数据环境下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和整合发展,需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与发展战略规划,与多元行动主体协同构建大数据联盟与大数据系统,推进智慧城市群协同建设。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群智慧城市电子政务
- 农民工政策公共性隐缺的一种话语解构路径被引量:2
- 2017年
- 公共性服务于所在社会的普遍利益,然而,优先发展城市的国家战略将农民工政策蕴含的人文价值旨趣制度化简约了,带来农民工政策公共性隐缺问题。强调"公共对话"与"问题解决"导向的"公共能量场"为农民工政策公共性隐缺的解构提供了适恰的理论支持。在农民工政策制定中,主导政策对话的决策者将发展主义思维物化为一种支配其他观念的客观媒介,从而能以经济话语合法地将农民工政策物化为保障与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工具。依循公共能量场的建构路径,矫治公共性隐缺问题需搭建一个平等而又具有抗争关系的公共对话平台。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农民工政策公共能量场
- 家庭离散、仪式制度及身体侵犯——来自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践调查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国农民工家庭的离散化流动造成大量儿童留守农村,也使他们遭遇身体侵犯问题,"仪式制度"则是深入透析问题的关键。倡导性的法理依据难以应用在案件的司法实践中,传统的实质伦理法则阻滞了法律规则法定权威的"落地",加剧了法律制度的"仪式化"和乡村"非诉讼化",使得施害者"搭便车"而逍遥法外,从而不利于对案件的预防与救济。可以说,国家现代化建设尚未走出现代性困局,作为价值照拂的法律制度又未发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威作用,一定程度上仅具有仪式形态的象征作用,乡村法治乃至国家法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汪超刘涛
- 关键词:集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