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
- 作品数:10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基于GC-MS的妇科千金胶囊挥发油治疗盆腔炎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探讨妇科千金胶囊挥发油对盆腔炎大鼠血清中内源性标志物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通路。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复制大鼠盆腔炎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康妇炎胶囊,0.42 g·kg^-1)和妇科千金胶囊挥发油组(6.3 mg·kg^-1),共5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3周。模型复制结束后,应用GC-MS进行血清样品的分离和数据采集,以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筛选出相关差异代谢物,对己鉴定结构的代谢标志物通过MetaboAnalyst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PCA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血清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OPLS-D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发现9个显著差异的代谢标志物(VIP>1,|P(corr)|>0.6);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胶囊挥发油组中有7个显著差异的代谢标志物,最终确定2个共有差异标志物为尿素、D-葡萄糖醛酸。通路分析显示,差异性代谢物主要与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妇科千金胶囊挥发油对盆腔炎性疾病的干预作用可能与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有关。
- 邓静林丽美张鹏凌勇根李亚梅夏伯候龚云
- 关键词:盆腔炎
- 一种基于全波长UV建立HPLC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模式:以不同等级的玄参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HPLC-UV指纹图谱是目前《中国药典》用于中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关于紫外(UV)具体的波段选择存在一定主观性,不能较好地表征中药内在的质量差异。因此,该研究以不同等级的玄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建立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模式。首先,采集不同等级的玄参样品,利用紫外光谱(200~400 nm)建立所有样品的紫外全波长吸收光谱。通过光谱数据的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差异分析模式,得到251 nm的紫外波段可能是区分不同等级玄参质量差异的主要贡献的波段。进一步,利用该波段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通过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可得,基于差异紫外波段筛选得到的HPLC指纹图谱较原来的UV指纹图谱有更显著的分类趋势,可用于判别不同等级的玄参样品,能够较好的体现各等级之间的差异性。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对于中药特异性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 刘眴蒂邓静龚梦佳盛瀚萱林丽美夏伯候
- 关键词:玄参高效液相色谱
-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夏枯草治疗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大鼠模型的代谢机制被引量:13
- 2021年
- 夏枯草(PV)具有广泛的抗炎、抗氧化及保肝作用,现已被用于治疗各类肝脏性疾病,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功效。该研究旨在探讨PV对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代谢机制。将大鼠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夏枯草治疗组(PV)和维生素组(VC),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等药理指标的测定研究PV的肝保护作用;通过LC-MS代谢组学研究,探讨长期酒精暴露的代谢机制以及PV治疗的代谢调节机制。结果显示,酒精能显著降低肝脏SOD,GSH-Px,CAT等抗氧化酶含量,升高MDA的含量;同时,PV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和肝功能标志酶(ALT,AST,ALP)的含量,长期的酒精暴露可显著引起肝损伤且PV具有显著的肝保护作用。代谢组学结果表明,长期酒精暴露可引起机体显著的代谢紊乱,脂肪酸类、磷脂类、肉碱类及固醇类是其主要的标志物。通路富集显示,支链脂肪酸β氧化通路是其主要的影响通路;其次,PV可显著改善酒精诱导的肝损伤代谢紊乱,氨基酸类、磷脂类及脂肪酸类是其主要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可得,PV主要通过苯基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来调节酒精诱导的肝损伤的代谢紊乱。该研究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代谢及中药等天然产物的保肝作用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 邓静李利林丽美李亚梅夏伯候廖端芳
- 关键词:夏枯草肝脏损伤代谢组学
- SARS-CoV-2暴露剂量与COVID-19潜伏期及病情发展趋势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尽管SARS-CoV-2暴露剂量和暴露者机体抵抗力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确定的变量,但COVID-19的发生是SARS-CoV-2暴露剂量与暴露者机体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比较中国湖北内外发病情形、湖北之外其他省市不同日期COVID-19发病的潜伏期、以及散发病例与聚集性发病情形,发现SARS-CoV-2感染率高低与疫情时程及潜伏期均相关,显示SARS-CoV-2暴露剂量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严重程度均可能具有相关性。从而提示COVID-19的治疗,需要对潜伏期偏短的患者提防其重症化和死亡风险。
- 杨冬梅传军罗迪贤徐信兰肖莉林秀莲黄仁彬何超平雷冬竹邓静吴志坚罗伟濠贺荣章张佳庹勤慧卢光明李凯李凯
- 妇科千金胶囊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研究妇科千金胶囊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分离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刀豆蛋白A组(刀豆蛋白A干预,ConA组),LPS组(脂多糖干预,LPS组)及不同浓度的妇科千金胶囊组(FKQ),作用时间分别为24 h、48 h和72 h。CCK8法检测FKQ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MTT法检测ConA及LPS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和CD8+的比例并计算CD4+/CD8+的比值;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FN-γ、IL-2、IL-4和IL-10的表达。结果FKQ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增殖作用,以浓度为30、40、50μg/mL时其作用越明显(P<0.01);FKQ能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及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浓度为50μg/mL最显著(P<0.01);中、高浓度的FKQ协同ConA能升高CD4^+的比例,降低CD8^+的比例,显著升高CD4^+/CD8^+的比值(P<0.01)。此外,不同浓度的FKQ均能明显增加IFN-γ及IL-2的表达(P<0.01,P<0.05),降低IL-4和IL-10的水平,以中、高浓度最为显著(P<0.01),调节Th1/Th2平衡。结论妇科千金胶囊可有效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升高CD4+和CD8+比例,促进Th1细胞因子的分泌,使Th1/Th2亚群向“Th1漂移”,调节Th1/Th2平衡,提高细胞免疫应答。
- 徐佳夏伯候邓静林丽美何娟娟吴梦瑶龚云雷磊
- 关键词:妇科千金胶囊脾淋巴细胞免疫调节TH1/TH2
- 基于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探究单面针与两面针的质量差异被引量:4
- 2020年
- 本实验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表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产物的差异,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探讨其表型差异影响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机制差异。首先建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物的GC-MS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单面针和两面针的初级代谢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相似度评价可得两者初级代谢物之间差异较大;通过PCA可得两者可显著分为2类;进一步通过OPLS-DA模型,根据VIP>1.0,P<0.05以及P(corr)>0.5的原则,筛选得到5个高度相关的差异标志物(r>0.5),分别为quininic acid、D-talose、glycerol、D-glucose以及D-fructose;通过MetaboAnalyst、KEGG等工具及代谢数据库进行代谢路径分析,结果可得苯丙氨酸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糖酵解以及淀粉与蔗糖代谢是两者的主要差异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途径是植物界中生物碱合成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可能也是单面针和两面针生物碱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两者的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探究两者表型差异的机制提供思路。
- 邓静林秀莲刘瑞莹林丽美廖端芳吴萍夏伯候
- 关键词:两面针GC-MS化学计量学
- 夏枯草果实石油醚提取物GC-MS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表征夏枯草果实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评价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夏枯草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效果。结果共鉴定夏枯草果实石油醚提取物中19个化学成分。抗炎活性发现,夏枯草果实石油醚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结论夏枯草果实石油醚提取物成分及抗炎活性均具一定差异性。
- 李诗卉邓静粟倩梁诗瑶伊美瑾林丽美林丽美
- 关键词:石油醚提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抗炎
- 10种主要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被引量:5
- 2020年
- 病毒性传染病具有危害大、死亡率高、易于流行等特点,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就冠状病毒、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马尔堡病毒、天花病毒、登革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10种主要病毒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致病后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等进行综述,为正确认识、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 杨冬梅彭莎邓静霍艳杰林秀莲何超平赵洪庆林丽美李凯李凯庹勤慧
- 关键词:冠状病毒狂犬病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中医药大学生科研与文化传承及推广实践初探
- 当代中医药大学生身处中医药科研与文化传承及推广的最前沿,具有系统对中医药进行科研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及推广的双重责任.本文从中医药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认知度现状与传承及推广方式进行探究,以期促进中医药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中...
- 曾婷李亚霖邓静袁汉文刘永蓓易攀彭彩云王炜
-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文化传承
- 乙酰阿魏酸丹皮酚酯的合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乙酰阿魏酸丹皮酚酯(A-Fe-Pa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及DPPH法测定阿魏酸、丹皮酚、抗坏血酸(VC)以及乙酰阿魏酸丹皮酚酯在体外对·OH和DPPH·的清除能力,计算表观清除率(CL)。结果:前药清除·OH、DPPH·的能力要小于Vc、阿魏酸和丹皮酚。结论:拼合后的酯类前药活性略低于原料药。
- 刘文彬曾婷李伟肖宏李玲邓静彭彩云
- 关键词:羟基自由基DPPH法体外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