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荣华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性状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性状
  • 2篇石首鱼
  • 2篇海域
  • 1篇沼虾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胁迫
  • 1篇罗氏沼虾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饵料
  • 1篇饵料组成
  • 1篇CU
  • 1篇CU^2+
  • 1篇CASPAS...

机构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申玉春
  • 3篇郭慧
  • 3篇欧荣华
  • 2篇操玉涛
  • 2篇叶宁
  • 2篇徐明
  • 1篇朱晓闻
  • 1篇朱春华

传媒

  • 1篇水产养殖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3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u^(2+)胁迫对罗氏沼虾血细胞毒性及caspase-3、α-2M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本研究以Cu^(2+)(0、100μg·L^(-1))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进行处理,分别在胁迫后的0 h、3 h、6 h、12 h、24 h和48 h收集血淋巴,检测血细胞中的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含量、酯酶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细胞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和免疫因子α-2M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血细胞凋亡率和ROS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胁迫后的6~48 h显著升高(P<0.05)。酯酶活性在胁迫后的3~48 h均显著下降(P<0.05),最低值出现在48 h。在胁迫后的6~48 h,NO含量持续增加,并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在胁迫后的6~48 h均显著升高(P<0.05),并在24 h达到最高值。在胁迫后的12 h,α-2M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并达到峰值,在24 h有短暂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显著增加(P<0.05),在48 hα-2M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细胞凋亡率和NO以及ROS都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实验表明,Cu^(2+)胁迫显著抑制了机体的酯酶活性,诱导NO和ROS的产生以及免疫相关基因α-2M的表达来对抗Cu^(2+)胁迫带来的损伤。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过高浓度的NO和ROS对机体自身造成了伤害,并诱导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说明Cu^(2+)对虾类具有免疫抑制性和毒性。NO和ROS的升高可能是细胞凋亡的主要诱因。
郭慧朱晓闻欧荣华卢芷程谭翠婷申玉春朱春华
关键词:罗氏沼虾CU^2+基因表达
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生物学性状的初步研究
2017年
在2013年1—1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的体长分布、体长-体质量的关系、肥满度月变化、饵料组成、摄食强度和营养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流沙湾海域枝鳔石首鱼体长82~145 mm,优势体长组为116~125 mm和106~115 mm;体长(L)-体质量(W)关系方程为:W=0.0242L^(2.9564)(R^2=0.9471);肥满度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最小值出现在7月;枝鳔石首鱼的饵料组成以甲壳类为主要类群。枝鳔石首鱼的空胃率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在冬季最大,春季达到最小,饱满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营养级变化范围在2.69~3.11,平均营养级为2.94。
欧荣华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饵料组成
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生物学性状的初步研究
欧荣华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