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薇薇
-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HPLC法分离鉴定樟子松树皮多酚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樟子松树皮中多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及鉴定,考察了高效液相最佳的检测波长,优化了洗脱剂、酸、流速、柱温、进样量对多酚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80nm条件下,流动相为甲醇-水(0.05%TFA),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时,色谱峰的分离效果好,峰形最佳。通过与标准样品进行比对鉴定后发现,樟子松树皮中含有七个单体酚,分别为对香豆酸、儿茶素、咖啡酸、芦丁、绿原酸、没食子酸、肉桂酸,其中对香豆酸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
- 欧阳乐王振宇刘冉梁薇薇邓心蕊
- 关键词:HPLC多酚
- 强电场技术萃取黑木耳多糖工艺优化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寻求一种新型的萃取黑木耳多糖的工艺。[方法]以强电场技术萃取黑木耳多糖,首先探讨了单因素电场强度、脉冲频率、料液比、电极间距、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然后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研究黑木耳多糖得率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研究表明,在料液比1∶50 g/ml、时间2 h条件下,采用强电场萃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场强度1.9 kV、脉冲频率2 300Hz、电极间距3 mm,在此工艺下黑木耳多糖的得率为14.79%。[结论]强电场萃取技术用于黑木耳多糖是可行的,并且可为强电场萃取技术用于活性成分提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苗春瑞王振宇李婷婷尹红力刘冉梁薇薇于美慧张乃珣
- 关键词:黑木耳多糖强电场响应面法
- 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多糖与三价铬螯合工艺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优化黑木耳多糖和三价铬螯合工艺。[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考察黑木耳多糖与三价铬的质量比、螯合时间、三价铬的初始浓度3个因素对其螯合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响应面分析,优化黑木耳多糖与三价铬的螯合工艺。[结果]试验表明,木耳多糖与三价铬的最佳螯合工艺条件为:木耳多糖与三价铬的质量比为2.2∶1,螯合时间6.18 h,三价铬的初始浓度为5.96 mg/ml,在该条件下螯合率为41.56%。[结论]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到的黑木耳多糖-铬(Ⅲ)螯合物的合成工艺参数是可行的,可为黑木耳多糖与三价铬螯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尹红力王振宇梁薇薇李婷婷刘冉张乃珣
- 关键词:黑木耳多糖三价铬螯合响应面法
- 阔叶红松林林隙中凋落物酚酸释放及其对红松种子萌发与苗木生长的影响
- 阔叶红松林(Korean pine and broadleaved species mixed forest)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forest gap)是森林系统内普遍存在重要的小尺度干扰,其对不同位...
- 梁薇薇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凋落物生理指标测定
- 文献传递
- 椴树-红松林林隙大小与枯叶分解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是广泛存在于天然红松林里的特殊微结构,探究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和枯叶种类对林地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调节和红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的大、中、小林隙,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分别在林隙中心及对照土壤中埋置3种枯叶(椴树、红松、枫桦)分解袋后,分5次(61、123、147、458、519 d时)取回枯叶分解袋下0~10 cm土层土样,去除杂质并过筛后用于室内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分析条件为柱温25℃,流速0.1 mL/min,自动进样,进样体积10μL,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A为色谱纯甲醇,流动相B为1%磷酸溶液,体积比及梯度洗脱方式为:0 min,V_A∶V_B=30∶70;15 min,V_A∶V_B=50∶50;20 min,V_A∶V_B=55∶45;30 min,V_A∶V_B=60∶40。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以及枯叶种类对分解后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及枯叶种类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差异影响显著。林隙大小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同,椴树枯叶分解后,小林隙、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普遍高于大林隙;红松枯叶分解后,小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基本高于中林隙、大林隙;枫桦枯叶分解后,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高于大林隙、小林隙。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隙大小、枯叶种类、枯叶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影响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在椴树-红松林小林隙内,枯叶分解519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内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椴树-红松林大林隙对照中,枯叶分解123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弱于其他水平交互作用。【结论】为更好地维护椴树-红松林更新,应�
- 梁薇薇陈立新段文标李亦菲李少然于颖颖
- 关键词:林隙
- 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松多酚微胶囊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利用微胶囊技术保护松多酚的有效成分,使松多酚的产品化得以实现。[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红松球果种麟多酚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壁、芯比为2.52∶1,乳化剂用量占芯材量的7.64%,总固形物量为1.79%,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3.81%,扫描电镜下观察包埋结果理想。[结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松多酚微胶囊工艺方法可行,且包埋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 梁薇薇王振宇史锦硕
- 关键词: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
- 酚酸物质对红松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1年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阐明阔叶红松林中已测得含量较高的3种酚酸物质(苯甲酸、丁香酸和香草酸)对红松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的影响,为探索阔叶红松林内化感作用机理及解决红松更新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培养皿培养法及室内盆栽培养法,以红松种子和3年生红松苗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浓度(2、20、200 mg/L)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处理液,以蒸馏水为对照(CK),进行红松种子萌发试验及红松苗木生长试验,研究3种酚酸物质对红松种子发芽、苗木生长、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3种酚酸均抑制红松种子萌发,但酚酸浓度变化仅对红松种子发芽率影响差异显著。(2)3种酚酸对红松苗木生长及物质积累抑制作用显著。浓度变化对红松苗株高及地径影响不显著,对生物量、根干重和茎干重影响显著。(3)针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对酚酸处理反应一致,20 mg/L的3种酚酸均显著抑制光合色素产生,而200 mg/L丁香酸溶液及2 mg/L香草酸溶液均显著促进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积累。(4)酚酸处理使红松苗针叶中POD、CAT活性降低,SOD活性增加。针叶中MDA含量显著增加,200 mg/L丁香酸溶液处理组针叶MDA含量高于CK处理组70.51%。(5)不同浓度苯甲酸溶液促进可溶性糖增加,抑制可溶性蛋白增加;不同浓度丁香酸溶液促进可溶性蛋白增加,而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抑制可溶性蛋白增加,二者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受浓度变化影响显著。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影响红松种子萌发,通过对红松苗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导致其生长受抑制、生物量减少,产生膜脂过氧化伤害。因此,解决阔叶红松林内红松更新障碍问题时,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化感作用不容忽视。
- 梁薇薇陈立新段文标李亦菲李少然于颖颖
- 关键词:酚酸种子萌发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
- 影响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的土壤特征因子被引量:16
- 2017年
- 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枫桦红松混交林(B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的林隙及其邻近郁闭林分的土壤特征因子和树木更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林隙土壤特征因子对树木更新的影响,从而为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混交林植被更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践参考。结果表明:郁闭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3种不同林型的林隙。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BP内与其他林型之间差异显著。3种林型林隙内p H值均略高于其郁闭林分,但与其差异均不显著。3种林型林隙内更新总密度、幼树更新密度与郁闭林分差异显著(P<0.05),PAP林隙中更新总密度和幼树更新密度最高。BP林隙面积与更新密度相关不显著,乔木幼苗、幼树更新密度与有机质(r=-0.400,r=-0.475)、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r=-0.519,r=-0.603)。TP林隙内全氮与乔木幼苗更新密度呈正相关(r=0.092),而与乔木幼树更新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585)。PAP林隙内全氮与乔木幼苗、幼树更新密度均呈负相关。郁闭林分幼苗更新密度分别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p H值、脲酶和蛋白酶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林隙和郁闭林分树木更新的关键因素。
- 刘少冲陈立新段文标张超李少博李亦菲李少然梁薇薇
- 关键词:林隙土壤特征
- 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为了使土壤中潜在的无机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探讨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旨在为温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土壤磷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笔者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120 d,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和100 mmol/L)草酸、柠檬酸和乙酸及其对照(CK,蒸馏水)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枫桦红松混交林、白桦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0~10 cm土层土壤无机磷(Al-P、Fe-P、O-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均对红松及落叶松人工林内Al-P、Fe-P起活化作用,对O-P、Ca-P起固化作用,3种酸的影响效果为草酸>柠檬酸>乙酸。柠檬酸、草酸使白桦天然次生林O-P含量减少,使其转化为其他形态无机磷。整体来说,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处理4种林型土壤后,无机磷向有效性高的Al-P、Fe-P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供磷能力。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影响显著(P<0.05),中低浓度有机酸对Al-P、Fe-P、O-P变化影响较大,高浓度有机酸对Ca-P变化影响明显。处理时间对无机磷变化量影响显著(P<0.05),处理时间延长整体使4种林型中Al-P、Fe-P受到的影响加强,O-P、Ca-P受到的影响减弱。各因素对4种林型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与无机磷形态、有机酸的种类、培养时间、酸浓度变化及林型等因素均相关。【结论】有机酸对土壤磷的活化是一个既缓慢又持续的综合动态过程,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可以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的组分,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从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此次研究表明,草酸、柠檬酸、乙酸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有一定影响,可以提高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利用率。
- 陈立新梁薇薇段文标李刚李亦菲李少然马海娟
- 关键词:低分子量有机酸无机磷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