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仁辉
- 作品数:7 被引量:286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8
- 2009年
- 【目的】揭示施肥对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方法】以土壤有机氮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采用Bremner法对棕壤29年长期定位试验的有机氮组成进行分级。【结果】单施化肥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氮含量及其组成无明显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耕层土壤各形态酸解有机氮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氨基酸态氮的增加最为明显。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顺序是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各形态有机氮的剖面分布相似,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处理对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变化的作用表现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潜力,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的施肥方式。
- 高晓宁韩晓日刘宁左仁辉吴正超杨劲峰
- 关键词:棕壤长期定位施肥有机氮组分
- 氮素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7
- 2011年
- 采用水培试验,比较分析了氮素对高产玉米杂交种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素范围内供氮量的增加能够促进玉米地上部的生长,也促进东单90(DD90)和沈玉21(SY21)根系干重的增加,而高量供氮会抑制根系的生长,导致根冠比下降。郑单958(ZD958)在8.0mmol/L氮水平下地上部受抑制的程度大于根系,造成根冠比有所增加。在各氮素水平下,东单90具有很好的根系形态,提高了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积累量。随氮浓度的增加,玉米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增大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减小,无论在低氮还是高氮条件下,郑单958和东单90的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沈玉21和郝育12(HY12),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却显著低于沈玉21和郝育12。不同品种对氮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东单90和郑单958耐低氮和对氮素吸收的能力强,郑单958耐高氮能力相对较弱,沈玉21和郝育12对氮素需求量大,耐低氮能力弱。适宜的氮素供应能更好地协调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促进根系形态发育,增加根系对氮素的接触面积,促进根系对氮素的高效吸收。
- 姜琳琳韩立思韩晓日战秀梅左仁辉吴正超袁程
- 关键词:玉米根系形态氮素吸收
- 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通过对辽宁中部和北部地区棕壤玉米产区,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四个光合指标和产量的研究,均得出当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40、97.5、105(kg/hm2)时,采用一次深施控释尿素、磷钾肥作底肥的施肥方法,可以使玉米的光合指标和产量达到最大。过量施肥和其他施肥措施都不利于玉米光合作用的增强和产量的提高。
- 左仁辉韩晓日战秀梅杨劲峰叶冰赵艳红
- 关键词: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
-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铁、锰形态及剖面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本文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31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铁和锰含量变化及其剖面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耕层土壤两种元素水溶态和弱酸溶态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铁和锰都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两种元素弱酸溶态和可氧化态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残渣态则相反。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铁和锰在各形态间的分配,并且有机肥能活化残渣态铁和锰。
- 袁程王月韩晓日杨劲峰左仁辉于洪娇
- 关键词:棕壤长期定位施肥铁锰
- 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利用1995年到2006年长期定位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气候因子的资料,分析各气候因子与有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营养生长阶段月平均气温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与施用有机肥的处理相关性较强,生殖生长阶段温差越大越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各月降水量对有机碳的影响基本上呈负相关,在苗期和乳熟期降水增多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日照时数的增加可以提高有机碳的含量,这一作用在生殖生长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整体来说,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CK处理,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比较明显。
- 陈赫韩晓日杨劲峰吴正超左仁辉
- 关键词:有机碳降水量日照时数
-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0年
- 从水稻高效施肥的角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量范围内,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降低;等量的氮肥(210 kg.hm-2)处理下,随着追肥次数的增加,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也随之提高;在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3∶3∶3∶1的情况下,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
- 谢芳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左仁辉吴正超
- 关键词:水稻氮肥氮素吸收高效施肥
- 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被引量:95
- 2011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减量及减量后移、氮肥一次性深施对春玉米产量、效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移情况及氮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氮用量N 280 kg/hm2,口肥和拔节期追肥比例为1∶4,N280/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氮用量N 240 kg/hm2,口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比例为1∶2∶2,N240/3)增产3.91%,增收592元/hm2;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氮用量N 240 kg/hm2,播种时一次深施在15 cm处,N240/1)增产11.48%,增收2032元/hm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和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的经济系数、后期干物质和氮的转移量、转移效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氮收获指数(NH I)也显著提高。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花后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量及占总量的比例最高;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花后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高,但所占比例较低;习惯施肥处理(N 280/2)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低,但所占比例较高。由于关于一次性施肥存在较多争议,因此尚不能认为氮肥一次性深施方式可以替代农民习惯施肥;而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既获得了较高的产量,也提高了氮效率,是一种科学的施肥方式。
- 战秀梅李亭亭韩晓日邹殿博左仁辉叶冰
- 关键词:春玉米氮肥后移氮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