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明
-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改良C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减低化疗剂量的改良CLAG方案(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4月接受改良CLAG方案治疗的R/R-AML患儿的临床资料,计算总体反应率(ORR)、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26例患儿中复发17例,其中1例为睾丸白血病复发,3例为骨髓2次复发,余均为骨髓首次复发,难治9例。所有患儿均完成1疗程改良CLAG方案化疗,1例未评估治疗反应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余25例患儿ORR为84.0%(21/25)。复发患儿的ORR为81.3%(13/16),难治患儿的ORR为88.9%(8/9)。细胞遗传学分层为低危的患儿ORR为76.9%(10/13),中高危患儿ORR为91.7%(11/12)。所有患儿64个月的OS率和EFS率分别为69.7%和63.3%,15例治疗有反应并顺利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64个月OS率和EFS率均为92.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100%)和胃肠道反应(100%),其次为感染(57.7%)、转氨酶升高(34.6%)、出血(19.2%),1例患儿因4级颅内出血放弃,其他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减低化疗剂量的改良CLAG方案是儿童R/R-AML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 尚倩雯张永湛陆爱东贾月萍左英熹丁明明张乐萍曾慧敏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安全性儿童
- 儿童Pendred综合征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 2020年
- 患儿女,12岁,因"间断发热伴乏力2周余"于2016年8月26日入院。患儿足月经阴道分娩,出生史无异常。家族史: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史,父亲体健,母亲因甲状腺肿大行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患儿外公有多发甲状腺结节,后因淋巴瘤(具体类型不详)病逝,患儿有1弟弟,体健。既往史:2岁时出现听力进行性下降,诊断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佩戴助听器。
- 郑方圆丁明明陆爱东张乐萍
-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父母甲状腺肿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近亲婚配
- 表达PRAME基因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在无特异性融合基因表达时,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PRAME)基因阳性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中的临床及预后意义。方法纳入167例新诊断的B-ALL患儿,其中70例PRAME基因阳性,97例PRAME基因阴性,所有患儿均不表达MLL-r、BCR/ABL、E2A/PBX1、ETV6/RUNX1,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PRAME阳性组肝肋下>6 cm患儿比例高于PRAME阴性组(P<0.05)。诱导化疗后PRAME基因拷贝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组中,PRAME基因拷贝数与MRD水平无相关性(P>0.05);在诱导化疗后MRD阴性组中,二者亦无相关性(P>0.05)。PRAME阳性组4年无事件生存率高于PRAME阴性组(87.5%±4.6%vs 73.5%±4.6%,P<0.05),2组4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4.4%vs 85.3%±3.8%,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RAME基因表达是影响B-ALL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尽管PRAME基因不能作为MRD监测,但在B-ALL中PRAME基因过表达提示预后良好。
- 张枫陆爱东左英熹丁明明贾月萍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儿童
-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及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2
- 2021年
- 背景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治疗较困难、预后差。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及高危儿童ALL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和预后。主要结局指标总反应率(ORR)、2年无事件生存(EFS)、总生存(OS)、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儿纳入分析,男9例,女2例,诊断中位年龄10(3~15)岁。7例T-ALL,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Ⅳ期,2例B-ALL。复发2例,难治4例,高危5例。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1个疗程后,8例(B-ALL 1例,T-ALL 7例)治疗有反应,ORR 72.7%。治疗前骨髓形态未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85.7%(6/7);治疗前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0例,治疗后均有下降,其中1例MRD转阴。不良反应总体可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9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7例无病存活,2例死于移植后复发;2例患儿继续化疗,长期随访均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5(2~29)个月,2年EFS为(45.5±15)%,OS为(63.6±14.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是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的一种有效、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 张智晓张永湛陆爱东吴珺左英熹贾月萍丁明明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硼替佐米联合化疗
-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难治/复发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被引量:4
- 2022年
- 对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例应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均获得血液学缓解,输注过程中观察到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无严重不良反应。例1缓解后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为无病存活状态。例2后续巩固化疗中,目前为无病存活状态。贝林妥欧单抗作为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对难治/复发ALL-B展现出较高的缓解率和更少的不良事件,可作为高肿瘤负荷患者免疫治疗的候选。
- 张枫丁明明陆爱东贾月萍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75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出现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化疗过程中合并癫痫发作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总结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病时间、病因、治疗和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932例,其中75例(8%)在化疗过程中合并癫痫发作症状,男40例,女35例,中位年龄7.5岁(1~17岁)。43例(57.3%)患儿的癫痫发作发生在开始化疗的前2个月内,直接原因分别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5例)、脑出血(10例,其中1例合并静脉窦血栓形成)、鞘内注射或全身应用氨甲蝶呤(11例)、脑脓肿(真菌性3例,细菌性4例)、病毒性脑炎(2例)、热性惊厥(7例)、低钠血症(7例)、低钙血症(2例);14例患儿的癫痫发作病因不明。64例患儿在癫痫发作后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其中37例(57.8%)异常;44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24例(54.4%)异常。55例患儿经规律化疗后骨髓持续缓解,8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死亡,3例失访。18例(24%)患儿诊断为症状性癫痫,多数予抗癫痫发作药物控制良好,2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结论:癫痫发作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不少见,最常见的病因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氨甲蝶呤相关性神经毒性、脑出血。癫痫发作大多发生在化疗开始的2个月内;在首次癫痫发作后,应尽快完善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以协助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部分病例可发展为症状性癫痫,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 刘京陆爱东左英熹吴珺黄志卓黄志卓贾月萍丁明明张乐萍
- 关键词:癫痫发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儿童白血病临床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讨论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儿童白血病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期望的教学方式等情况,提出构建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式教学、联系基础医学内容、扩展教学内容、应用高仿真模拟装置等改善教学的策略。
- 左英熹刘瑶丁明明贾月萍曾超美
- 关键词:儿科白血病临床教学
- 形成性评估在八年制医学生儿科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初探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估在综合医院儿科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在儿科见习技能训练中,将43名八年制医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中,对照组22名学生采用实时纠错终结性评估教学方法,实验组21名学生采用回放纠错形成性评估教学法。教学结束后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成绩,并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回放纠错形成性评估的认可程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对该教学评估方法予以肯定。结论:在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技能训练中,引入回放纠错形成性评估可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适合应用。
- 薛莲张晓蕊丁明明刘捷曾超美
-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儿科学教学方法见习教学
- 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儿16例病例系列报告
- 2022年
- 背景以周围性面瘫起病的儿童急性白血病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临床易被误诊。目的探讨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主要结局指标面瘫结局以及5年无事件生存(EFS)、总生存(OS)。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1018例,其中ALL 728例,AML 290例。16例(1.6%)患儿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起病,其中男7例、女9例,中位年龄5(2~14)岁,从面瘫起病至确诊白血病中位时间9.5(1~31)d;其中ALL B细胞型2例(12.5%),ALL T细胞型1例(6.2%),AML M2型13例(81.3%)。16例均为单侧面瘫,左侧5例(31.2%),右侧11例(68.8%)。15例行头颅MR检查,2例示硬脑膜、软脑膜增厚强化(其中1例伴面神经可疑损伤),1例示眼内直肌及视神经眶内段白血病浸润,3例示乳突炎。15例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例脑脊液残留阳性,1例曾出现脑脊液蛋白升高。1例确诊白血病后放弃治疗,余15例予以化疗。8例规律化疗后骨髓持续缓解,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化疗期间因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而停止化疗,复发后死亡。13例在1个月内面瘫症状消失,2例在3个月内面瘫症状消失。中位随访时间44.5(0.23~111)月,5年EFS为(48.2±13.0)%,5年OS为(87.5±8.3)%。13例AML患儿5年EFS为(51.3±14.6)%,5年OS为(84.6±10.0)%,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5年OS为100%,仅化疗患儿5年OS为(87.5±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结论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儿早期易被误诊。对于儿童周围性面瘫,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应排除继发性病因。以面瘫起病的急性白血病类型以AML为主,需考虑强化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周围性面瘫起病的AML患儿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但更易复发�
- 刘京陆爱东左英熹吴珺黄志卓贾月萍丁明明张乐萍秦炯
-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儿童白血病
- 儿童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总结儿童门冬酰胺酶(Asp)相关性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诊并接受Asp联合化疗后出现急性胰腺炎的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和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初诊并接受Asp治疗的ALL患儿共711例,21例患儿发生AAP,发生率为3.0%。21例患儿中,男10例、女11例,中位年龄8岁(3~18岁);7例AAP发生于诱导化疗期,L-asp中位次数7次(1~10次);14例发生于巩固化疗期,PEG-asp治疗后16.5天(2~22天),中位次数4.5次(1~9次)。轻型AAP 14例,重型7例;腹痛、呕吐为最常见的症状。AAP诊断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中位数分别为471 U/L(范围25~1632 U/L)和287.1 U/L(范围4.6~2213.7 U/L)。13例患儿行腹部超声,6例(46.2%)阳性;20例行腹部CT,17例(85.0%)阳性。4例AAP患儿出现胰腺假性囊肿。所有患儿均在早期予禁食、抑酸、抑制胰酶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3例采用经鼻空肠管喂养,5例行手术干预。4例轻型AAP患儿再次使用L-asp化疗,其中1例再发AAP。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儿放弃治疗外,无胰腺炎相关死亡病例,1例发生慢性胰腺炎,其余19例胰腺炎已愈。结论AAP是Asp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识别是关键,总体预后良好。
- 张智晓陆爱东左英熹贾月萍丁明明张乐萍
- 关键词: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