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遥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与常规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 (MPR)与常规扫描图像 ,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 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 ,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 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 ,图像质量好 ,均为 1级。 5 9例 (6 5 .6 % )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 ,6 8例 (75 .6 % )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 ,5 1例明显肿瘤病灶 ,4 6例 (90 .2 % )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 ,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 。
- 罗德红梁颖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周纯武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
-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利用螺旋CT及MPR、VRT、SCTA对中央型肺癌(CLC)行术前分期并与横断面图像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CLC行前瞻性的CT检查,取得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MPR和VRT图像。盲法阅片,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横断面图像和后处理图像对于T分类的准确性分别为82.6%(38/46)和95.7%(44/46),χ2=4.039,P=0.044,差异有显著性。N分类中,除4例N3未证实外,其余42例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26.9%,准确性为45.2%。横断面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58.7%(27/46),后处理图像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67.4%(31/46),χ2=0.746,P=0.33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心型肺癌T分类中与病理的符合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对淋巴结的定位也有一定意义。
- 王建卫吴宁朱强黄遥
- 关键词:肺癌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
-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被引量:54
- 2004年
-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们在时间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方面差异。结果 恶性淋巴结的血流量 (BF)值、血容量 (BV)值和表面通透性 (PS)值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MTT值短于正常组织 (P <0 0 5 )。鳞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和淋巴瘤的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不同 (P <0 0 5 )。峰值时间、MTT值和PS值方面 ,三者有差异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部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灌注特点不同 ,BF值、BV值、MTT值和PS值有助于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鉴别 ,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可帮助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淋巴结。
- 梁颖罗德红吴宁李琳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 关键词:恶性淋巴结灌注颈部病理类型BV
-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应用价值 ,探讨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 对 2 0例颈部气管旁恶性肿瘤患者 (2 2个肿瘤 )行前瞻性的术前CT检查 ,3位医师双盲法评价横断面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 (VR)图像上颈部肿瘤与气管的关系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MPR的准确性 (90 .9% )与横断面 (86 .4 % )相仿 (P =1.0 0 0 ) ;对气管受侵的诊断价值 ,气管MPR和VR评分≥ 3分者分别占 6 8.2 %、2 2 .7% (P <0 .0 1) ;肿瘤与气管交角≥ 90°时气管受侵多于交角 <90°时 (P <0 .0 5 )。结论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横断面是基本诊断方法 ,MPR可为横断面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气管VR价值有限 ,MPR对判断气管受侵的应用价值高于气管VR。
- 梁颖罗德红吴宁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恶性肿瘤
- 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机架旋转时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前瞻性评价机架旋转时间对胸部图像 ,包括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为两组 ,采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直接增强扫描 ,机架旋转时间分别选择 0 .8s和 0 .5s。按照制订的标准 ,对比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0 .8s和 0 .5s组显示野和扫描范围相似 ,两组扫描时间分别为(2 4 .9± 3 .2 )s和 (1 5 .6± 1 .7)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CTDIW(CT剂量指数 )分别为1 7.56mGy和 1 0 .98mGy,DLP(剂量长度乘积 )分别为 (480 .4± 62 .5)mGy·cm和 (30 2 .1± 35 .5)mGy·cm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4 .0 7± 0 .42和 4 .1 6± 0 .3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51 .0 ,P =0 .342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2 .43± 0 .68和 2 .50± 0 .63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48.0 ,P =0 .32 0 )。结论 :机架旋转时间 0 .5s组胸部图像质量略好于 0 .8s组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则明显降低 ,平均降低了 37%。建议将机架旋转时间 0 .
- 王建卫吴宁黄遥赵心明罗德红梁颖孙伟
- 关键词: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
- VRT与VBS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评估中价值的比较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比较容积再现技术 (volumerenderingtechnique ,VRT)和仿真支气管镜 (virtualbrochoscopy ,VBS)在评估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 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行前瞻性的CT检查 ,采用直接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得到气管支气管树VRT和VBS图像。盲法阅片 ,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 ,利用SPSS 1 0 .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RT、VBS对评价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86 .9%和 6 6 .7% ,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χ2 =9.6 5 1 ,P =0 .0 0 2 )。特异性分别为 93 .1 %和 86 .2 %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 =0 .74 4 ,P =0 .6 70 )。准确性分别为 88.5 %和 71 .7% ,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χ2 =1 0 .0 1 7,P =0 .0 0 2 )。结论VRT无论在观察范围还是诊断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VBS ,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评估中VRT可以取代VBS。
- 王建卫吴宁黄遥朱强
- 关键词:VBS中心型肺癌肺肿瘤CT
- 多层螺旋CT重建参数对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及重组参数对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的影响 ,以便选择最佳的参数组合。资料与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机对 6 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2 8例 ,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 1.2 5mm、2 .5mm层厚的轴面重建 ,重叠率均为 5 0 %。图像重组时 ,分别采用层厚 1mm、2mm、3mm和 5mm。第二部分 39例 ,分别采用 0 %、2 5 %、5 0 %和 75 %的重叠率和 1.2 5mm层厚进行轴面重建 ,然后采用 1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应用双盲法评价各组图像质量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第一部分 ,在软组织、骨质和伪影方面组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1.2 5mm层厚轴面重建的各组MPR图像中 ,1mm层厚组对软组织和骨质的显示好于其他各组 (P <0 .0 1)。第二部分 ,在软组织、病变、骨质和伪影方面组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在软组织和病变方面 ,5 0 %与 75 %重叠率图像质量最佳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在骨质方面 75 %重叠率组图像质量高于 5 0 %组 (P <0 .0 5 ) ;在伪影方面 ,5 0 %重叠率组好于 75 %组 (P <0 .0 1)。结论 头颈部肿瘤MSCT图像后处理采用 1.2 5mm层厚、5 0 %重叠率进行轴面重建后 ,用 1mm层厚的MPR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变?
- 梁颖罗德红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孙伟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
- 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的评价被引量:22
- 2002年
- 目的 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中央型肺癌 (CLC)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进行评价并与横断面图像对比 ,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6例CLC患者行前瞻性的CT检查 ,采用直接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得到纵隔、肺门血管CTA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技术 (VRT)图像。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的诊断标准分为 5级。盲法阅片 ,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 ,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横断面图像和CTA对评价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的敏感度分别为 84 0 %和 97 3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7 878,P =0 0 0 5)。特异度分别为 89 3 %和 91 1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1 0 1 ,P =0 751 )。准确度分别为 86 3 %和 94 7%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532 ,P =0 0 1 9)。结论 CTA判断CLC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横断面图像 ,特异度略高于横断面图像 ,CTA应成为CLC术前检查、确定手术方案的必要手段 。
- 王建卫吴宁黄遥朱强
- 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肿瘤
-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4
- 2005年
- 目的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方法,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强化特点,以期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1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15s开始扫描,至120s结束。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密度测量,建立时间2密度曲线(TAC)。以双盲法分析CT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动态CT扫描结果。结果恶性SPN38例;良性SPN1(慢性炎症、增殖型结核、硬化性血管瘤)6例;良性SPN2(结核球、囊肿、隔离症、霉菌球)7例。恶性SPN强化程度明显大于良性SPN2,前者强化峰值(87.6)明显高于后者(57.80;P<0.01),强化值(峰值-平扫值;59.6)亦明显高于后者(11.1;P<0.01)。恶性SPN强化程度与良性SPN1相似,强化峰值、强化值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SPN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良性SPN1的TAC与恶性相似,但上升支平缓,部分良性SPN1TAC可见降支形成;而良性SPN-TAC低平。以20HU为阈值,强化值≤20HU定为良性病变,>20HU定为恶性病变,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4.0%,准确性为88.4%。结论SPN强化的特性参数为峰值及强化值,其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强化值20HU为阈值,当强化值≤20HU时,一般可诊断为良性病变;TAC形态有助于SPN的定性诊断,恶性SPN曲线无明显降支,部分炎性病变可?
- 黄遥吴宁林冬梅李琳王建卫
- 关键词:动态CT增强扫描肺结节
-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中央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评价被引量:26
- 2002年
- 目的 利用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技术 (VRT)对中央型肺癌 (CLC)气管、支气管树的肿瘤侵犯进行评价并与横断面图像对比 ,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 6例CLC的患者行前瞻性CT检查 ,采用直接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得到气管、支气管树MPR和VRT图像。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诊断标准分为 5级。盲法阅片 ,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建图像质量很好、好、差分别占 5 0 0 % (2 3/46 ) ,4 1 3% (19/46 ) ,8 7% (4/46 )。横断面图像与MPR +VRT对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评价的敏感度分别为 82 %和 93% (χ2 =5 5 31,P =0 0 19) ,特异度分别为 83 9%和 90 3% (χ2 =0 .5 74 ,P =0 .70 7) ,准确度分别为 82 4 %和 92 4 % (χ2 =5 85 9,P =0 0 15 )。结论 MPR +VRT对CLC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横断面 ,特异度提高了 6 4 %。特别是对于显示气管、支气管交界部位 ,肿瘤与隆突的关系以及肿瘤沿支气管外膜侵犯方面MPR +VRT的作用更加突出。
- 王建卫吴宁黄遥朱强
- 关键词:螺旋CT支气管树肿瘤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