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莉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研究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2-10~2013-04收治的UAP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大剂量组术前3 d连续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小剂量组术前3 d予常规剂量20 mg。于术前及术后8 h、24 h测定肌钙蛋白Ⅰ(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浓度;术后随访1个月了解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大剂量组c Tn I、CK-MB及HsCRP浓度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CK-MB升高的发生率低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脂无明显差异,用药后血脂均有所下降,且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吴钟伟王圣李斌王裕岱董小莉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损伤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201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 马建林董小莉林劲刘时武方小丽周菲陈关良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制的瘦素通路及上调的促炎症因子参与机制和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促炎症因子上调表达的参与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90例不稳定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p.o),以初诊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及血清促炎症因子瘦素及其受体OBR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8(IL-6/8)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组瘦素及其受体和TGF-β表达明显增高,而TNF-α、IL-6、IL-8及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上调的TNF-α和异常的瘦素通路及IL-6改善老年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 吴钟伟王圣李斌王裕岱董小莉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瘦素阿托伐他汀促炎症因子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未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梗死时间>12 h)的STEMI患者132例,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为静脉使用rhBNP组70例,第二组为未使用rhBNP的对照组62例,分别在发病第1、7天抽取外周血,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血EPCs,荧光显微镜鉴定EPCs,并检测EPCs数量及体外增殖、迁移、黏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发病第7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使用Rentrop侧枝循环分级法评估侧枝循环形成,并心脏彩超测量LVDD、LVEF及检测血浆BNP来评估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BNP组外周血EPCs的数量明显增加,EPCs增殖、迁移、黏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明显改善(P<0.01),冠状动脉侧枝循环明显丰富,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 rhBNP明显改善STEMI患者EPCs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改善心功能。
- 吴钟伟王圣李斌王裕岱董小莉
- Crusade 评分系统评估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运用危险分层级别( Crusade)评分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0-01~2014-06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共364例,对每例患者进行Crusad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其中单纯应用双重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160例(对照组),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204例,观察住院7 d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364例患者中共有30例发生主要出血事件,出血发生率为8.2%。其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最高,占43%,其次为泌尿系统出血,呼吸系统、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相对较低。在160例单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患者中,住院期间有9例发生出血,总出血发生率为5.6%,由极低危组至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0、0.6%、1.9%和3.1%。在204例患者中使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患者中,住院期间有21例发生出血,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0.3%;由极低危组至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0、0.9%、3.4%和5.9%;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各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替罗非班患者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极低危组、低危组及中危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随着Crusade评分增加,各组出血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在评分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 Crusade评分系统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 吴钟伟王圣李斌王裕岱董小莉
- 关键词:出血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王圣孙翠芳廖旺吴钟伟王裕岱黄修献卢思稼董小莉帅付杰李斌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