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斌 作品数:12 被引量:15 H指数:2 供职机构: 常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金属学及工艺 建筑科学 更多>>
45钢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及离子复合处理研究 45钢因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机械、化工等众多领域中。为了进一步扩大45钢的应用范围,一般都需要进行表面热处理。离子渗氮处理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热处理技术,具有无污染、工件变形小和质量稳... 缪斌关键词:45钢 文献传递 一种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始态钢加工切割成试样;将试样进行调质处理、打磨、清洗、烘干;将试样置于离子氮化炉中,通入氢气溅射,先后进行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表面处理或者先后... 胡静 缪斌 刘晗文献传递 一种快速离子渗氮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离子渗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始态钢加工切割成试样;将试样先后进行调质处理和打磨处理,打磨处理后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超声清洗、吹干;将试样进行喷砂处理,喷砂处理后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超声清洗、吹干;将试样置于... 胡静 缪斌 李景才 刘晗 杨卫民 叶雪梅文献传递 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对45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16年 为进一步提高渗层厚度及渗层性能,对45钢进行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和光学显微镜对渗层厚度、物相组成、截面与表面硬度、渗层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可使45钢获得比单一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更快的渗速、更优的性能。相同的处理时间下,复合处理渗层厚度比单一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大幅度增加,有效硬化层比单一离子渗氮增加约35μm,提高约1倍,同时渗层脆性显著降低。物相分析表明复合处理后化合物层中ε相和γ'相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即ε相增多,而γ′相减少。 缪斌 李景才 孙泉 沾宪宪 胡静关键词:离子氮碳共渗 45钢 离子渗氮 化合物层 显微硬度 一种预氧化、离子渗氮、离子氮氧共渗三步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氧化、离子渗氮、离子氮氧共渗三步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始态钢加工切割成试样;将试样进行调质处理,打磨处理后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超声清洗、烘干;将试样置于离子氮化炉中,抽真空,通入氢气溅射,先... 胡静 刘晗 缪斌文献传递 45钢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研究 对45钢进行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层厚度、物相组成、截面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5钢经过复合处理获得了比单一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更快的渗速、更优的性能.相同... 唐磊 缪斌 宋璐 李景才 胡静关键词:离子氮碳共渗 离子渗氮 显微硬度 物相组成 42CrMo钢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以42CrMo钢为材料,通过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空气进行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层形貌、渗层厚度、渗层物相和截面硬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空气具有显著的催渗效果,且以空气流量为0.3 L/min的效果最佳,截面硬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氮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从传统离子氮碳共渗的56.12 k J/mol降低到25.27 k J/mol。同时,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缪斌 刘晗 范琪 胡静关键词:42CRMO钢 动力学 离子预氧化催渗快速离子渗氮技术 离子渗氮是将工件置于辉光放电的真空炉体内,以工件为阴极,炉体内壁或另设金属板作为阳极,容器内通入稀薄的含氮气体,在直流高压电场作用下,使气体原子电离成离子,离子以高速轰击工件阴极表面,并在工件表面失去能量被吸收,向内部扩... 缪斌 宋璐 李景才 魏坤霞 胡静关键词:42CRMO钢 表面自由能 一种预氧化、离子渗氮、离子氮氧共渗三步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氧化、离子渗氮、离子氮氧共渗三步复合表面改性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始态钢加工切割成试样;将试样进行调质处理,打磨处理后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超声清洗、烘干;将试样置于离子氮化炉中,抽真空,通入氢气溅射,先... 胡静 刘晗 缪斌文献传递 45钢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与QPQ处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盐浴复合(QPQ)技术为公认的能同时提高金属材料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表面改性技术,但其推广使用受到环保制约。为开发绿色高效表面改性技术,探索了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PNCO)技术,并与QPQ技术改性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选择45钢为原材料,分别采用PNCO技术和QPQ技术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XRD、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浸泡腐蚀实验对两种表面处理试样的截面显微组织、物相、表面及截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510℃×4 h工艺条件下,PNCO处理获得的化合物层厚度为20.14μm,有效硬化层厚度为59μm,截面最高硬度为760HV_(0.05),磨损率为1.39×10^(-3)g·N^(-1)·m^(-1),腐蚀失重率为0.39%。XRD结果分析表明,PNCO处理后渗层形成了Fe_(x)N化合物和以Fe_(3)O_(4)为主的氧化物相。PNCO和QPQ对比研究发现,两者表层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均相近。本研究为绿色高效表面改性技术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卢阳阳 缪斌 武计强 孙斐 孙斐 胡静关键词:45钢 QPQ 耐磨性 耐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