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康 作品数:8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黄土高原县域苹果园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在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县陕西省黄陵县采集304个苹果园0—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并应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该地区果园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变异系数最大,pH值最小。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硝态氮>速效磷>全磷>铵态氮>速效钾>全钾>全氮>CEC>有机质>pH值。土壤全磷和有机质的最佳拟合模型是高斯模型,而全氮、铵态氮和速效钾的最好拟合效果是球状模型,全钾用线性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有效磷、pH值、硝态氮和CEC以指数模型来分析效果最佳。土壤pH值、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的空间相关性很强,其C0/(C0+C)分别为0.17%,7.47%,11.81%,2.95%和24.24%,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硝态氮C0/(C0+C)为40.72%,28.16%,46.44%,49.98%,空间相关性中等,土壤全钾的C0/(C0+C)为100%,空间相关性非常弱。研究区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偏低,磷、钾较丰富,在今后的施肥过程中需要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氮磷钾肥。 郭宏 刘天鹏 杜毅飞 王志康 方凯凯 李会科关键词:土壤养分 半方差分析 渭北果园生草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2016年 果园生草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果园管理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采用Person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方法,对苹果园清耕、苹果/白三叶(Trifoliurn repens L.)、苹果/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苹果/小冠花(Coronilla varia L.)、苹果/鸡脚草(Dactylis glomerata L.)、苹果/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间作6种管理模式下生草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草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果园生草的合理选择与有效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种生草的总生物量都介于150~300 g·m-2,小冠花的总生物量最大,而白三叶最小,具体顺序为:小冠花>百脉根>鸡脚草>红三叶>白三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生草生物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顺序为容重>全氮>速效钾>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土壤容重和全氮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847和0.917),是影响生草生物量最主要的因素,速效钾和有机碳是影响生草生物量的次要因子,而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对生草生物量的作用很微弱。 方凯凯 张玉岱 李树 王志康 杜毅飞 李会科关键词:果园生草 养分因子 通径分析 秦岭辛家山林区红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7 2017年 以秦岭辛家山林区红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结果鉴定出33种外生菌根真菌,均为担子菌,分属8科9属,其中毛革菌属Tomentella是优势类群,Piloderma lanatum、Russula 1、Russula 5、Sebacina cystidiata、Tomentella 1是常见种,其余28种为稀有种。样地1和样地2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侵染率均有一定差异,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27和0.43。说明秦岭辛家山红桦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相对丰富,并且红桦林型在种群建立(幼龄)时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指数及侵染率均高于种群稳定(中龄)时期。 张彤彤 王强 杜璨 张丹妮 张帆 马武功 王志康 李鑫 耿增超关键词:红桦 担子菌 优势类群 侵染率 生草栽培下果园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2016年 为探究生草栽培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通过短期室内培养法测定苹果园清耕、苹果‖百脉根间作、苹果‖白三叶间作、苹果‖小冠花间作、苹果‖鸡脚草间作这5种管理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4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表层明显高于下层。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纤维素酶活性的直接作用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pH值>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而速效钾含量和pH值含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相对较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次要因素。 方凯凯 贾曼莉 杜毅飞 王志康 李会科关键词:生草 肥力因子 通径分析 酶活性 渭北果园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 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解果园土壤水分的剖面和季节变化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在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和月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深层(120—160cm)与底层(160—200cm)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均较高,即土壤水分的变化发展态势较一致,但相似程度清耕>草地>秸秆,表层(0—40cm)、浅层(40—80cm)与底层的灰色关联度最小,土壤水分变化态势差异最大。由各月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可知,清耕6—7月份与5月份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处于中间水平,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一般,8月份的差异明显;草地6—8月份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有波动,变化趋势为大—小—大—小—小—大;而秸秆地6—7月份与5月份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相对较大,其他各月之间水分变化态势相似度较小。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的相异或相似性。 方凯凯 张中恺 王志康 李会科关键词:土壤水分 灰关联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分析——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 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苹果园肥力状况,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GIS采集苹果主产区黄陵县的304个苹果园的土壤和叶片样品,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 H、速效磷、速效钾、CEC及有效铁、锰、铜、锌的含量和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并根据土壤和叶片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丰缺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72%的果园未达到绿色食品土壤肥力指标的正常值含量;土壤和叶片氮含量较低,磷和钾含量较高,其需肥顺序为氮>钾>磷;该地区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在以后的生产中需多施微肥。通过对土壤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有利于土壤中大量元素的有效养分增加。从土壤和叶片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得知,仅土壤钾和叶片钾呈负相关,而其余元素全部呈正相关,由此得出通过提升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可以使得叶片中相应元素含量相应增加,而元素钾无此效应。 郭宏 杜毅飞 王海涛 王志康 方凯凯 张向旭 毛鹏娟 李会科关键词: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生草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 被引量:34 2015年 传统的清耕果园土壤肥力持续下降,而果园生草作为一种新兴的果园管理模式,对改善果园土壤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苹果园清耕、苹果∕白三叶间作、苹果∕小冠花间作、苹果/鸡脚草间作这4种管理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果园不同生草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为揭示生草果园土壤生态学过程的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白三叶>小冠花>鸡脚草>清耕.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Mc Intosh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指数与p H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与碳代谢图谱分析表明:生草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豆科牧草白三叶与小冠花土壤微生物对糖类(N-乙酰-D-葡萄糖胺、D-甘露醇、β-甲基-D-葡萄糖苷)、氨基酸类(甘氨酰-L-谷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多聚物类(吐温40、肝糖)的利用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清耕处理.可见,生草处理与清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群落结构与特点. 杜毅飞 方凯凯 王志康 李会科 毛鹏娟 张向旭 张向旭关键词:BIOLOG 土壤微生物群落 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2024年 破损山体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一个过程,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加快破损山体修复的进程。最近新提出的“物质循环调节理论”为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团粒喷播技术”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对经过6 a人工生态修复的黑龙江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探明运用“团粒喷播技术”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D_(MW))明显高于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样地(P<0.05),生态修复的区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比未修复区域优异,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修复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林地的固碳释氧价值为102702元。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分析,评价抚远破损山体的修复效果等级为优秀。 李春林 张鹏燕 耿松毅 赵杰 王志康 王志康关键词:破损山体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