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
- 作品数:8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科感染患者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监测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监测骨科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球菌的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该院骨科感染患者的663株革兰阳性球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微量稀释法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判断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骨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主要分布在创伤骨科和手外科两个病区。MRSA和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34.2%和73.0%。MRSE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MRSA高。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分别为0.0%和5.9%,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骨科感染谱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骨科医师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细菌培养,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王艳张会英吴俊刘颖曹辉
- 关键词:骨科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监测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394份:规则建立组11230份(含Delta check 1182份),规则验证组3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7684/11230),假阴性为0(0/11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063/11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379/11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684/11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910/3164),假阴性为0(0/11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094/3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184/3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910/3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 曲林琳吴俊吴卫王蓓丽刘向祎江虹黄珣钡杨大干李永哲杜彦丹郭玮孙德华王玉明马伟朱明清王贤隋洪寿玮龄李强迟林李爽刘晓璐王卓曹君包春喜夏永泉曹辉安倍莹郭芙瑜冯厚梅闫岩黄光日续薇
- 关键词:血液凝固试验临床实验室技术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多中心研究
- 血凝学即时检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即时检验(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是在患者医疗现场因实施医疗措施所需而进行的即时检验。随着长期抗凝处理的患者人群扩大、促纤溶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快速筛选需求增加,血凝学的即时快速检验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量研究表明,现场血凝学检测快速、简便,能提供较可靠准确的过筛数据,并大大减少完成试验所需的周转时间(TAT),可适用于临床大量需要监测血凝学异常及抗栓、溶栓治疗的场景。
- 曹辉吴俊
- 关键词:血液凝固试验
- 2014-2016年北京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4-201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常见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数据,依据CLSI 2016年标准判断结果,应用BD Epicenter进行统计。结果 3年共检出6 881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 509株,占36.5%;革兰阴性杆菌4 372株,占63.5%。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0%)、铜绿假单胞菌(9.8%)、大肠埃希菌(8.9%)、肺炎克雷伯菌(7.9%)和鲍曼不动杆菌(7.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44.3%和72.0%,未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屎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菌株的检出率为11.8%,未见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47.6%和23.9%。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接近或高于8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仅检出1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8%~26.1%和13.5%~2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分别在49.2%~63.1%和48.2%~60.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30%。结论 3年间该院临床分离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 曹辉王艳吴俊张会英刘颖刘晶
- 关键词:临床分离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
- 血栓分子标志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抗凝疗效的评价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
- 文梦赵慧茹赵育婧曹辉陈玉莹章文洁曹翔宇吴俊
- 关键词: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疗效监测
- 女性中段尿与生殖道标本中无乳链球菌检出特点及耐药性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来源的无乳链球菌检出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及住院女性人群的中段尿和生殖道标本培养结果,比较分析无乳链球菌检出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药敏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1年标准进行判读,应用BD Epicenter和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送检13355份标本,分离出484株无乳链球菌,其中中段尿标本中的检出率为2.7%,生殖道标本中的检出率为4.5%。无乳链球菌在这两类标本中所占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段尿来源的无乳链球菌以50岁以上非妊娠女性多见,占62.9%;生殖道来源的以20~40岁围产期女性为主,占86.9%。两类标本均未发现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两类标本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的敏感率均<45.0%;且中段尿的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显著低于生殖道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中段尿与生殖道标本来源的无乳链球菌在检出率、年龄构成比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方面均存在差别,应根据人群特点及标本采集部位的不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刘晶曹辉吴俊刘颖郭宇王艳
-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中段尿生殖道耐药性
- 补体系统在血栓性微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两者在病因和临床表现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在HU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研究发现超过100多种补体调节因子或补体本身基因突变与HUS的发生有关,基因突变使得补体负性调节蛋白活性降低或补体激活蛋白功能增强,补体系统异常活化促使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失(<10%)是TTP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各种原因诱发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失控、过度激活参与了TTP的发生。目前寻找特异性的补体活化生物标志物对患有各种形式TMA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补充检査,并开发针对该疾病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国内外对TM A的研究热点。
- 曹辉吴俊赵育婧
-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补体激活补体系统蛋白质类生物标记
- 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抗凝及纤溶活性变化
- 2023年
- 目的 评估全关节置术患者围术期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238例(男性64例,女性174例,年龄57.8±7.0岁)于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矫形骨科接受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2例),观察其在术前、术后24h及72h血浆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 (1)血浆AT-Ⅲ水平术后72h之内呈进行性升高,术后24h与72h分别较术前升高16.17%及6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TFPI水平术后72h之内呈进行性升高,术后24h与72h分别较术前升高20.78%及5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t-PA水平术后72h之内亦呈进行性升高,术后24h与72h分别较术前升高24.60%及4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PAI-1水平术后72h之内进行性下降,术后24h与72h分别较术前下降15.51%及4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抗凝及纤溶活性进行性增强。
- 赵慧茹曹辉赵育婧文梦吴俊
-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