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茜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电子电信
  • 2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光学
  • 8篇光学设计
  • 3篇无热化
  • 2篇调焦
  • 2篇视场
  • 2篇热设计
  • 2篇紧凑型
  • 2篇雷达
  • 2篇激光
  • 2篇激光技术
  • 2篇光技术
  • 2篇光学补偿
  • 2篇光学系统
  • 2篇红外
  • 2篇红外成像
  • 2篇测风
  • 2篇长波
  • 2篇成像系统
  • 1篇对心
  • 1篇性能仿真

机构

  • 11篇西南技术物理...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王茜
  • 6篇安晓强
  • 4篇邓键
  • 3篇彭涛
  • 3篇刘洋
  • 2篇周鼎富
  • 2篇陈涌
  • 2篇贾静
  • 1篇姜勇
  • 1篇曾钦勇
  • 1篇王晶
  • 1篇黄秋
  • 1篇王德胜
  • 1篇赵培娥
  • 1篇陈蔚
  • 1篇代俊
  • 1篇宋波
  • 1篇童卫红
  • 1篇杨旭
  • 1篇刘鹏鹏

传媒

  • 2篇红外
  • 2篇激光技术
  • 1篇红外与激光工...
  • 1篇光学学报
  • 1篇应用光学
  • 1篇激光与红外
  • 1篇飞控与探测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紧凑型红外变焦镜头的无热设计研究
对红外变焦光学系统的光学被动消热差技术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变焦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推导了双视场红外变焦系统消热差的公式,将热离焦和热色差作为初级像差,通过常规光学系统消像差的四种途径实现全被动补偿:分配光焦...
邓键安晓强王茜
关键词:光学补偿无热化光学设计
文献传递
双视场红外变焦镜头的无热化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研究了双视场红外变焦系统的光学被动消热差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温度变化对变焦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推导出被动消热差公式。将热离焦和热色差作为两种附加的初级像差引入像差平衡关系式,可通过常规光学系统消像差的4种途径:分配光焦度、有效匹配光学材料、改变透镜形状和引入非球面实现全被动补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通用模型,该系统有6片透镜、一个非球面,在-45℃~+55℃温度范围内的2个视场均具有较好的像质、冷反射和较宽松的公差特性。在该模型中适当引入衍射元件,可减少镜片,提高光学性能。
邓键童卫红安晓强王茜
关键词:光学补偿无热化光学设计
测风激光雷达光学参量对相干效率的影响
2023年
为了研究光学参量如何影响测风激光雷达相干效率的问题,结合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进行了研究。基于光场叠加理论,讨论了本振光束腰、光纤耦合器芯径、光学系统像差对系统相干效率的影响;开展大气湍流影响实验,测量了不同光学参量的系统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信噪比。结果表明,光瞳口径为100 mm、F数为2时,最优束腰半径为3.3μm,最佳匹配接收光纤芯径为9μm,光学系统波像差均方根值应不大于0.06λ;在强湍流作用下,当能见度小于5 km时,雷达探测距离降低60%。此研究对光学参量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彭涛王茜石磊姜勇陈涌周鼎富
关键词:激光技术光学参量
一种验证自由曲面偏振像差的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验证自由曲面偏振像差的实验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搭建自由曲面多角度偏振测试平台;步骤二:标定实验仪器;步骤三:进行自由曲面偏振像差测试;步骤四:获取自由曲面偏振像差;步骤五:将步骤三的测试数据和步...
张艺蓝吴书云贾静梁聃王茜王路佳王杨魏平黄秋
一种内调焦对心器用电视测微镜头的设计
2012年
利用CODE V光学软件设计了一种用于内调焦对心器的电视测微镜头。该镜头由四片透镜组成,采用正负正焦距对称结构。其焦距为17.20 mm,数值孔径为0.063,视场为16.82°。该镜头工作在486~656 nm波段,总长为68 mm。系统的全视场畸变为-1.13%,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在空间频率为60 lp/mm时大于0.64。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成像质量良好,结构紧凑,满足使用要求。
王茜刘洋安晓强邓键
关键词:光学设计大视场CODE
现代红外成像系统理论性能仿真
2024年
红外光学系统通过感测物体和背景之间的温差,提供了昼夜寻找目标的能力。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可以评估红外光学系统的性能。使用基于第三代探测器噪声等效温差(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NETD)的数学表达式对MRTD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改进的约翰逊准则对红外光学系统的可探测距离进行预测,并对制冷红外光学系统的MRTD进行测量。对实际测量与理论模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乔宣霖陈蔚安晓强王茜任驹贾静张艺蓝代俊
关键词:最小可分辨温差噪声等效温差红外光学系统
基于光轴稳定性优化的机载高分辨率近红外光学系统设计研究
2022年
针对一些光轴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高空使用战斗机挂载光电系统,分析了光学系统设计中提高光轴稳定性的几点要素,给出了消热差公式的条件,推导了景深公式,并给出了四种提高途径:采用较大温差范围的光学全被动补偿无热化设计、降低公差灵敏度、提高结构件的刚度和强度、使用景深调焦机构(满足较大作用距离的机载高低空使用要求)。介绍了一种小型机载近红外无热化变焦系统的设计思路。该系统采用光学补偿,有4个透镜组(最后一组为景深调焦机构),在-55~70℃温度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像质、较宽松的公差特性和较好的光轴稳定性。
王茜刘洋杜赛王晶彭涛杨旭姚强蒲彬范成博王德胜
关键词:无热化光学设计
大相对孔径紧凑型非制冷光学系统消热设计被引量:2
2015年
对常用光学被动消热技术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长波非制冷光学系统大相对孔径、高透过率、小型化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基于640×512大面阵非制冷探测器的应用,利用CODE V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了一个焦距f=70 mm,视场角为10.44°×8.36°,F数为0.85,总长为85 mm的三片式光学系统。在-50-70℃温度范围内,所有视场的MTF值在25 lp/mm处均大于0.61,光学畸变小于0.5%,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良好。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光学零件加工和光机装配工艺成熟稳定,光学系统设计具有良好的工程可研制性。
安晓强王茜宋波
关键词:光学设计
光纤脉冲相干激光测风雷达光学天线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提高光纤脉冲相干激光测风雷达性能,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分析光学天线特性。利用后向传播本振原理,讨论光学天线口径对系统载噪比的影响,以及光瞳截断比对天线效率的影响;提出光学接收耦合效率的定义,研究不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条件对耦合效率和测程的影响;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测量不同距离门内的载噪比和频谱强度等参数,验证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当远场探测距离在7km~10km范围内变化时,天线最优口径为100mm,光瞳截断比最优值为0.8;相较弱湍流情况,强湍流会使同一系统测程下降近30%。此研究为光学天线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彭涛陈涌赵培娥陈春利杜赛王茜范成博周鼎富
关键词:激光技术光学天线大气湍流
光电稳定平台的MDO总体设计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小窗口大扫描角要求的光电成像导引头,在总体设计时按照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的设计原则,通过并行的子空间多方案快速概念设计及排列组合优化,转化为工程设计的约束条件,进而指导分配光机系统和伺服稳定系统的设计权重,并在电子样机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能动态评估和迭代优化,最终确定了基于陀螺稳定反射镜物方扫描的方案,实现了设计指标:扫描范围-20°~10°(俯仰)/±15°(方位),窗口面积不超过通光孔径的2倍,且具有高精度和高动态的稳像能力。挂飞试验获得的图像与地面静态图像一致,证明了基于MDO对光电稳定平台快速开发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曾钦勇曾钦勇邓键邓键尹彦东
关键词:光学设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