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永霞

作品数:1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子宫
  • 1篇牦牛
  • 1篇发情
  • 1篇发情周期

机构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余四九
  • 1篇杨波
  • 1篇崔燕
  • 1篇段永霞

传媒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段永霞崔燕余四九杨波
关键词:牦牛发情周期子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