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哮喘
  • 2篇哮喘患儿
  • 2篇患儿
  • 1篇蛋白
  • 1篇杜氏型肌营养...
  • 1篇多态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阳离子蛋白
  • 1篇药浓度
  • 1篇移动抑制因子
  • 1篇运动康复
  • 1篇嗜酸
  • 1篇嗜酸性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 1篇酸钠
  • 1篇癫痫
  • 1篇癫痫儿童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科医...

作者

  • 4篇施燕蓉
  • 2篇谭永强
  • 2篇刘晓青
  • 1篇倪俊毅
  • 1篇戴红
  • 1篇沈瑾
  • 1篇陆殿元
  • 1篇刘海沛
  • 1篇陈柳
  • 1篇叶桂云
  • 1篇李西华
  • 1篇丁焘
  • 1篇戴红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运动康复对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变应性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就诊的粉尘螨致敏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予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控制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坚持运动康复治疗。治疗后3个月、1年及高发季节分别检测血EOS计数、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介素-13(IL-13)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并随访1年后哮喘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101例患儿。治疗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8.0±2.0)岁,病情为轻度持续32例,中度持续19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8.5±2.7)岁,轻度持续28例,中度持续22例。随访3个月、1年以及高发季节治疗组患儿EOS、FeNO、ECP及IL-13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年均ICS总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急性发作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哮喘儿童在ICS规范化控制治疗的前提下,运动康复治疗对有效减低气道EOS炎症水平表达、减少ICS用量、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具有积极意义。
谭永强刘海沛施燕蓉
关键词:变应性哮喘运动康复儿童
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中的辅助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疾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将8例DMD患儿作为DMD组,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高频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股直肌肌肉回声及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D组股直肌及腓肠肌回声增强,且肌肉纤维排列紊乱,两侧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间隔均明显增宽(P<0.05)。结论使用高频超声检测肌肉形态的变化可为DMD的诊断提供依据。
施燕蓉刘晓青戴红陆殿元倪俊毅李西华
关键词:杜氏型肌营养不良超声儿童
SCN1A、SCN2A基因多态性对癫痫儿童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SCN1A、SCN2A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采用PCR和Sanger测序法检测128例丙戊酸钠规范治疗的癫痫患儿(有效组76例、无效组52例)外周血SCN1A(rs10188577、rs2298771、rs3812718、rs1813502)、SCN2A(rs2304016、rs17183814)多态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丙戊酸钠疗效的关系,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差异。结果: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多态性与丙戊酸钠治疗效果有关。携带GA和AA基因型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治疗有效(GG vs GA:OR=1.186,95%CI 0.965~2.304,P=0.015;GG vs AA:OR=1.252,95%CI 1.007~3.254,P=0.002)。有效组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效组(OR=1.452,95%CI 1.052~2.695,P=0.010)。其余基因位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丙戊酸钠抗癫痫效应有关。
施燕蓉沈瑾丁焘戴红
关键词:SCN1A癫痫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不同环境温度下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炎性反应细胞及其因子相关性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反应细胞及其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102例,包括缓解期75例、急性发作期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记录每次采血前30d的环境平均温度。将检测前30d平均环境温度小于16℃的患儿(39例)纳入A组,平均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16℃的患儿(63例)纳入B组。比较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血清MIF、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IL-13检测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MIF、ECP、IL-13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P<0.05)。102例患儿血清MIF与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与B组患儿血清MIF与ECP、IL-13、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F与粉尘螨致敏哮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等条件下,MIF均可作为病情判断的指标。
谭永强顾海萍施燕蓉叶桂云陈柳刘晓青
关键词:哮喘粉尘螨环境温度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