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术后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肿瘤
  • 3篇保肛
  • 3篇保肛手术
  • 3篇保肛术
  • 3篇肠癌
  • 2篇低位直肠
  • 2篇低位直肠癌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胃肠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切除
  • 2篇胃切除术

机构

  • 1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孙晓光
  • 13篇梁正
  • 7篇葛晓明
  • 4篇张翔
  • 3篇周宏
  • 3篇夏加增
  • 3篇马涛
  • 1篇洪波
  • 1篇孙年丰
  • 1篇姚礼庆
  • 1篇李建平
  • 1篇赵伟
  • 1篇姚路斌
  • 1篇徐南飞
  • 1篇郑亮
  • 1篇何旻
  • 1篇曹芳
  • 1篇邱明远
  • 1篇唐悦
  • 1篇杨剑

传媒

  • 7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6例重度痔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尿潴留8例(30.8%),出血6例(23.1%),术后肛门疼痛4例(15.4%),严重疼痛1例(3.9%)。随访1 ̄24个月,1例复发。26例患者均无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疼痛、尿潴留、感染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梁正孙晓光夏加增张翔马涛邱明远
关键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并发症
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疗效评估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6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一般情况、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葛晓明孙晓光梁正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
钬激光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附39例报道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评价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47条肢体,采用钬激光治疗结合下肢浅静脉高位结扎及钬激光治疗同时行曲张团块及交通支切除。结果:39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大隐静脉主干均发生血栓性闭塞,所有病例在术后3~4周内均出现曲张静脉消失,色素减轻。结论:腔内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近期(6个月以内)疗效明确,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适于推广。
赵伟李建平夏加增孙晓光姚路斌周宏何旻曹芳洪波
关键词:静脉曲张血栓形成腔内钬激光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发生切口疝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切口疝的发病原因。结果切口感染、切口类型、急诊手术、切口方向和部位、老年、腹压增高、缝合技术、糖尿病等因素的存在易诱发切口疝。结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达到血药浓度,尽量采用横切口,术后6个月内注意保护腹部切口,避免增加腹压等因素是预防切口疝发生的关键。
葛晓明孙晓光
关键词:切口疝病因
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6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回流区域分多点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观察2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3年,治疗组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
梁正孙晓光
关键词:结肠肿瘤氟尿嘧啶手术期间缓释制剂
腹茧症的诊治体会(附10例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腹茧症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8~2008年住院10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治愈,病理检查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随访1~5年均未出现梗阻复发症状。结论腹茧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能为诊断提供一些线索,确诊需剖腹探查和病理切片。纤维包膜切除术和肠粘连松解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葛晓明孙晓光梁正
关键词:腹茧症肠梗阻
72例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随着CD117和CD34在肿瘤中表达的发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GIST的诊治有了重大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消化内镜、B超及CT等影像学方法,所有患者予手术治疗,对其术后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3岁。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消化内镜、B超及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后发生胃瘫5例,吻合口瘘2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31例恶性间质瘤患者中有16例术后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其中4例复发,15例未作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前景乐观。
葛晓明孙晓光梁正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对策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出现的吻合口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年6月~2008年6月共施行直肠癌保肛手术248例,出现吻合口瘘26例,占10.48%,均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有效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梁正孙晓光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瘘
胃肝样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6~2009年收治的1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胃肝样腺癌中检出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病例11例(73.3%),癌胚抗原(CEA)阳性病例6例,12例为胃窦癌,13例为低分化腺癌,10例有肝转移,13例有淋巴结转移,13例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2例姑息性胃切除,术后11例接受化疗,但预后均较差,15例患者存活时间6~38个月,3年生存率20%.结论 胃肝样腺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血清AFP、CEA对诊断有帮助,确诊需剖腹探查和病理切片.目前胃肝样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
梁正孙晓光郑亮
关键词:胃肝样腺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
双荷包、单吻合器保肛术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介绍双荷包、单吻合器保肛术式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的体会,探讨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67例直肠癌患者应用双荷包、单吻合器保肛术式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无1例死亡,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复发1例,1例广泛腹腔转移,4例肝转移,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双荷包、单吻合器的改良保肛术式的应用,扩大了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范围,具有手术时间短、节省费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梁正孙晓光葛晓明张翔孙年丰
关键词:单吻合器直肠癌保肛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