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正旺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螺旋体
  • 2篇螺旋体病
  • 2篇钩端螺旋体
  • 2篇钩端螺旋体病
  • 1篇带菌率
  • 1篇性病
  • 1篇性传播
  • 1篇性传播疾病
  • 1篇衣原体
  • 1篇娱乐场所
  • 1篇娱乐场所服务...
  • 1篇沙眼
  • 1篇沙眼衣原体
  • 1篇鼠密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麻疹
  • 1篇梅毒

机构

  • 5篇眉山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乐山市疾病预...
  • 1篇四川省中英性...

作者

  • 5篇吴正旺
  • 5篇刘强
  • 4篇叶毅力
  • 3篇陈飒
  • 3篇潘爱国
  • 2篇刘宏
  • 2篇杨娇
  • 1篇王千秋
  • 1篇周久顺
  • 1篇陈晓宇
  • 1篇王广聚
  • 1篇钟铭英
  • 1篇万绍平
  • 1篇张灵麟
  • 1篇杨凭
  • 1篇王晋平
  • 1篇徐蓉芳
  • 1篇黄涌
  • 1篇张建新
  • 1篇童万伟

传媒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1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梅毒病例3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73/10万,发病率由2005年的6.9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1.65/10万;2010年居8种性病之首;以Ⅰ期梅毒为主,隐性和胎传梅毒逐渐增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共155例,占总病例数的50.8%,疫情向普通人群扩散;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该年龄段共发病194例,占总病例数的63.61%;文化程度中学占绝大多数,共193例占总病例数的63.28%;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结论 峨眉山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青壮年农民为发病的主要人群,应为防治的重点对象。
刘强叶毅力吴正旺潘爱国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梅毒
2005-2014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2016年
目的了解峨眉山市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动态、鼠密度及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监测方案要求,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 2005-2014年峨眉山市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2.46%,春季略高于秋季,密度较低;在鼠种构成中四川短尾鼩居首位,占总数的82.51%,黑线姬鼠位列第三;仅2007年从蛙肾中培养出一株流感伤寒型钩体菌株,其它培养结果为阴性;健康人群钩体抗体监测显示,黄疸出血群是峨眉山市人间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占42.93%,其次为澳洲群。结论峨眉山市钩体疫情呈下降趋势,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和种类均在减少,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的繁殖和生长,增加了钩体防制的难度,需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综合干预措施。
刘强刘宏吴正旺潘爱国唐旭夏茄祥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鼠密度
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流行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麻疹病例6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3/10万。条件落后地区发病37例,高于其他地区;病例主要集中在10~15岁,共发病32例,占总发病数的46.38%;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高峰期在4月。结论峨眉山市麻疹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上升的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麻疹的接种率,对免疫工作薄弱、落后的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进行强化免疫,最大限度的降低免疫空白人群;提高主动监测的灵敏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有效控制麻疹;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保证有效接种。
刘强叶毅力陈飒吴正旺杨娇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刘强叶毅力吴正旺潘爱国刘宏陈飒童万伟杨娇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
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开展性病群体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为低档性服务小姐提供以性病群体治疗为特色的综合干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治疗组(206例)每月给予阿奇霉素和环丙沙星及针对阴道感染的药物,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等干预活动,连续3个月,观察干预前后性病感染率的变化;对照组(201例)除不发药外,其他干预活动照样进行。结果治疗组在干预前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34.5%、23.8%,干预后为37.9%、22.9%;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干预前为33.3%、25.4%,干预后为53.1%、25.0%,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P<0.05)。干预后两组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数(78.6%)小姐表示服药能接受,60.1%的小姐表示不愿今后持续服药。结论群体治疗可减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上升趋势,但需与健康教育、安全套促进、咨询服务等综合干预措施相结合,群体治疗应该作为综合干预措施的组成部分加以实施。
王千秋杨凭万绍平钟铭英王广聚张灵麟张建新周久顺叶毅力方吉明刘强潘瑞胤王毅陈飒吴正旺严俊黄涌陈晓宇徐蓉芳王晋平吴蔚黎明
关键词:阿奇霉素沙眼衣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