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峰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溪黄草黄酮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溪黄草黄酮(FRSH)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小鼠的影响,并探讨初步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及FRSH低、中、高剂量组(FRSH-L、FRSH-M、FRSH-H)。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状态;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RSH能够降低血清中ALT、AST的含量,并改善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减轻炎症、坏死程度;肝组织中TIMP-1蛋白和TGF-β mRNA表达降低,MMP-9蛋白和PPARγ mRNA表达增加。结论 FRSH能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能与MMP-9、TIMP-1、TGF-β及PPARγ的表达相关。
- 郑玉峰张英剑郭虹高磊苏秀丽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转化生长因子-Β
- 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下黏膜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6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3例,两组用药前均采取调节免疫治疗、对症营养支持治疗、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1.0g/次,4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龙血竭散(1.0g)和柳氮磺胺吡啶片(1.0g)溶于150mL生理盐水行保留灌肠,1次/d,1疗程为4周,两组均持续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水平、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TNF-α、IL-10及IL-8,另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及IL-8均显著降低,IL-10得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水平、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降低程度相比于对照组,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较之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UC,可显著减轻其炎性反应,疗效显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郑玉峰王瑞芳郭虹
- 关键词:龙血竭柳氮磺胺吡啶片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 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次进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肝内移植及不同时间间隔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02月-2023年12月失代偿期肝硬化自愿接受治疗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次移植组、多次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比三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三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次移植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移植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移植B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A组,白蛋白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次移植组肝脏占位病变、门静脉血栓以及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移植组肝脏占位病变、门静脉血栓以及腹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多次移植组术后发生2例发热,经对症处理后消失。三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多次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HUC-MSCs多次移植治疗的频率、间隔时间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间隔3个月的疗效优于间隔1个月。
- 刘晓敏祁冉郑玉峰蒋珍张腊梅
- 关键词:失代偿期肝硬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影响因素
- 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全部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行123例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1.5%(88/123)。共发现小肠病变67例(54.5%),胃内病变17例(13.8%),结肠内病变4例(3.3%)。检查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对具有不同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对于胃肠道的体检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郑玉峰高磊郭虹王瑞芳曹蕾
- 关键词:胶囊内镜胃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