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小凡

作品数:5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1篇行政手段
  • 1篇中国能源
  • 1篇融资
  • 1篇融资研究
  • 1篇投融资
  • 1篇投融资研究
  • 1篇能效
  • 1篇能源
  • 1篇气候变化政策
  • 1篇气候治理
  • 1篇全球气候治理
  • 1篇温升
  • 1篇公平
  • 1篇边境
  • 1篇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 1篇中国21世纪...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

  • 5篇赵小凡
  • 1篇何建坤
  • 1篇李惠民
  • 1篇马欣
  • 1篇王海林
  • 1篇邬亮
  • 1篇朱松丽
  • 1篇朱磊
  • 1篇齐晔
  • 1篇王文涛
  • 1篇王海林
  • 1篇董文娟

传媒

  • 4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市场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评述被引量:18
2020年
基于广泛系统的文献梳理和总结,凝练了“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现状、特点及成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形势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推动作用呈现递减态势,之前“以外促内”的国内气候治理特点逐步转化为“内生动力为主”和“内外协调”;从政策制定和执行模式看,“集思广益”“上书模式”持续,“上下互动”“智库支持”的政策学习特点更加明显;从政策体系上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体系,推动气候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从政策总体特点看,呈现规划主导并引领、行政手段先行市场机制跟进、由点到面有序扩展、环境与气候协同治理、中央和地方互动博弈形成动态平衡、短期内政策成本较高等特点。“十二五”至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效果明显,提前实现了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并在污染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广泛协同效应。“十三五”中期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从中央到地方气候政策和行动进入调整阶段。同时,更加强调气候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同。展望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应该尽快走出调整期,充分利用新体制的优势,以碳总量控制目标为抓手,坚定推动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为中心、多措互补的政策体系,注重适应行动以应对不断放大的气候风险,继续提高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并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储备。
朱松丽朱磊赵小凡王文涛张文秀
关键词:气候变化
“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政手段评估被引量:7
2020年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中,目标责任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行政手段具有核心地位。充分认识其作用机制,阐述其优势与不足,对于中国碳减排政策的优化设计意义深远。本文遵循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原则和方法,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评估了这两项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目标责任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行政手段具有高度的有效性。这些行政手段顺应了中国的各项体制机制,确保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通过明确地方政府作为节能降碳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改变了原有的官员激励体系,强化了政府对既有政策的执行,还促进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各项节能降碳制度的形成。淘汰落后产能以目标责任考核为基础,结合各种激励政策,在节能降碳、化解产能过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应。尽管行政手段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非常有效,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传递机制难以真正内化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工作的自发性力量。此外,由于节能降碳目标的层层分解,县级及以下政府承担了与其行政管理权限并不匹配的责任。在压力体制下,过剩产能的市场退出障碍和地方政府、企业产能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未来应结合行政和市场手段的优缺点,综合施策,促进温室气体减排长效机制的形成。
赵小凡李惠民马欣
关键词:气候变化行政手段
全球气候治理若干关键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0
2020年
当前,在落实《巴黎协定》的谈判和合作进程中,面临一些新的关键问题和严峻挑战。其中包括: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巴黎协定》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各要素全面均衡和有效的实施;如何依据气候公约的规定并体现历史责任,坚持和维护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如何看待全球1.5℃温升控制目标以及该目标下不同类型国家公平的减排路径;如何看待欧盟等发达国家拟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采取碳边境调节措施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分歧。发达国家忽视和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转移排放责任、转嫁减排成本的意图和行动已十分明显,不同类型国家和利益集团间也呈现复杂的博弈局面。对此,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巴黎协定》所确立的长期目标和各项原则,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战略定位,巩固广大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维护发展中国家合理权益。我国对《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当前,要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国内要加快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加快经济、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制定并实施长期低碳排放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同时,实现与全球控制温升不高于2℃并努力低于1.5℃目标相契合的深度脱碳发展路径。
王海林王海林赵小凡赵小凡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
能效投融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2011年中国在能效领域的投资约为4162亿元(644亿美元),中国是当年世界上在该领域内投资最多的国家。能效融资仍缺乏多样化的市场融资手段,财政资金占总融资额的30.3%,企业自筹资金占49.7%,其余渠道资金仅占20%。能效投资仍严重依赖政府补贴,2011年能效领域财政资金投入达1262亿元。从投入领域来看,消费领域的投资占中央财政在能效领域内投资的73%,这些政策在2008年前后推出,以刺激内需和帮助国内制造业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为目的,但并非可持续的消费侧节能政策。2011年能效投资全社会平均杠杆比(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比值)为1:2.3,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较"十一五"时期(1:4.23)已显著减弱。总的来看,能效投资领域投资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节能成本显著上升,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逐渐减小,能效投资现有的投资模式难以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
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
关键词:能效投融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特征与治理模式被引量:12
2014年
完善能源治理模式,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之处,也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能源问题而言,治理模式的不同,本质上是科层、市场、社区三种机制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力不同。本文旨在总结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能源治理模式的特征,以及中国完善能源治理模式的方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能源的特征是以粗放的供给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其背后的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市场机制主导,科层和社区机制的作用甚微。这种模式必然是无法延续的,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应该是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这要求结束原有的过分依赖市场机制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科层机制和社区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将控制能源需求总量列为国家战略和政府工作目标,倡导节约文化,压制奢侈性消费、重复投资和高能耗产品出口,在此基础上,明确限制能源生产的总量,大力调整能源供给的结构。
邬亮赵小凡齐晔
关键词:能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