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国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华北宗族研究——以山西地区宗族研究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山西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区域,宗族研究近年来受到宗族史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山西地区宗族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学界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对山西地区的宗族研究有所裨益。
- 秦利国李振武
- 关键词:宗族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重图景——以孙宝瑄与刘大鹏的阅读实践比较为视角
- 2017年
- 晚清的中国社会由于西方的入侵出现了众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同步发生的。正是这种不同步的变化,造成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复杂面相。我们以孙宝瑄与刘大鹏的阅读实践比较为视角,试图为这一观点提供一个例证。
- 秦利国
- 关键词:晚清社会
- 民众、报刊与抗战——以《抗战(三日刊)》“短简”等栏目为中心
- 2018年
- 创办于抗战时期的《抗战(三日刊)》设有"读者信箱"和"短简"栏目,这两个栏目反映了抗战时期普通百姓、报刊及抗战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民众在运用报刊的舆论力量参与抗战的同时,报刊也在指导民众达到更有效抗战的目的。
- 秦利国
- 关键词:民众抗战
- 三元里抗英斗争研究七十年
- 2019年
- 三元里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民众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重大事件,是鸦片战争时期民众反抗侵略者的典范,一直被后人所称颂,被认为是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的开端,在鸦片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间,中国史学界对它展开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是研究鸦片战争史和晩清史的学者所绕不开的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 秦利国
- 关键词: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
- 抗战时期中共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改造——以晋东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为了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并且在这些领导的根据地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改革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
- 秦利国
-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乡村权力结构
- 文献传递
- 明清时期关帝信仰在晋南社会中的建构
- 2016年
- 民间信仰中影响重大的关帝信仰,在明清时期的晋南社会中是由国家与地方社会双向影响共同建构的民俗事象。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建构关帝的形象时都有着自己的解说。其中国家对关帝信仰的解说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将各不同社会群体对关帝的解说纳入到国家话语体系中,从而完成了关帝信仰在晋南社会的在地化过程。
- 秦利国李荣
- 关键词:明清时期关帝信仰
- 中共对沁源秧歌改造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沁源秧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沁源民间小戏改造的结果,在沁源围困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成立剧团、对旧艺人的教育、改造剧目等方式成功将沁源小戏改造成为宣传抗日的媒介。探讨沁源秧歌的形成过程,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共革命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 秦利国
- 关键词:中共抗战
- 孙宝瑄的阅读实践与社会变迁——以《孙宝瑄日记》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近年来,书籍史、阅读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史学研究者们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晚清由于有众多的日记、书札等资料更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主要时期。作为清末士人的孙宝瑄,由于其出生于官宦之家,又常年居住在京、沪,他的阅读实践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变迁,同时社会的变迁也形塑着他的阅读实践。
- 秦利国李振武
- 关键词:阅读史社会变迁
- 明清时期上党宗族与民间信仰
- 2016年
- 宗族与民间信仰是目前社会史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宗族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必然与地方民众信仰产生一定联系。在明清时期的上党地区,宗族往往利用民众信仰来凝聚族人、教化族人,同时宗族也在民间信仰的传播、多样性上对民间信仰产生着重要影响。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可以大略看出南北宗族的差异性。
- 陈华秦利国
- 关键词:宗族民间信仰
- 全面抗战前的报刊舆论动员——以《大众生活》周刊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大众生活》周刊由著名报人邹韬奋1935年创办于上海。由于其抗日救亡的主题、内容的通俗性、直观的图片等特点,对当时抗日救亡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可以使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报刊这一现代传播媒介所发挥的作用。
- 秦利国
- 关键词:抗日救亡舆论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