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反思与审视: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被引量:1
- 2018年
- 在大学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是传承与弘扬国学文化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现实诉求。我国大学国学教育在经历萌芽与兴起、对抗与挣扎、停滞与衰落的曲折历程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复兴与发展。纵观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尝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展望,以促进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 李旭白洁
-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被引量:12
- 2022年
- 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学科发展对民族复兴和时代需求的回应,这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学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进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要注重学科自身反思并开展元研究,探寻学科自身理论的逻辑,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教育管理学学术体系,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学术成果,促进由“术”转向“道”,融通各种学术资源,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建设教育管理学话语体系,要以传递中国声音为立场,扎根教育管理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争取教育管理学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李旭侯怀银
-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在线教学中“交互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被引量:1
- 2021年
- 在线教学中“交互主体性”缺失的弊端日益显露,教学出现了互动环节设置不理想、师生情感渗透少、学生主体间交互的缺失以及教学管理的无力低效的现象。造成这种缺失是因为教师对技术价值理性的忽视、对“交互主体性”认知理解的模糊、传统教学理念固化等。重构在线教学的“交互主体性”,教师需树立理性的技术价值观,重塑“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设计灵活开放的教学活动;学校需实现多元教学评价,培养教育工程师等。
- 李旭李洛加
- 关键词:在线教学在线课堂
-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干部教育管理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
- 2021年
-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干部教育管理研究经历了初探、兴起、曲折发展、恢复和繁荣五个阶段,取得了巨大进展。历经百年,干部教育管理概念逐渐明确;干部教育管理内容的研究日趋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多元的干部教育管理模式得以建构;干部教育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及方法更加多元;干部教育管理思想的凝练愈加深厚。未来,干部教育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干部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归属问题;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重视干部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研究,厚实研究底蕴;提升干部教育管理研究的综合性,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
- 李旭王婧
- 关键词:干部教育管理
- 冲突与协调:多元视角下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关系的再审视被引量:2
- 2014年
- 文章从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的讨论入手,分别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观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进行理念和实践的梳理,试图调和"适应论"和"认知理性"之间的冲突,提倡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授和创造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者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接着,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厘清了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间的可能限度,并从历史之维,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任何指导嵌入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创见,都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制度性实践活动的惯性。
- 李旭王俊琳
- 关键词:适应论高等教育发展观
-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8
- 2019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管理学学科历经沉寂和停滞、复苏与重建、成形与发展、繁荣与分化、沉淀与深化五个阶段的学科建制,取得巨大成就。学科研究对象与性质逐渐走向明确,学科体系搭建日趋成熟,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与规范化,学科不断繁荣并走向分化。学科今后发展仍需要重新审视学科设置和分类,解决学科的归属问题;确定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夯实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独立性;确立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使学科兼容并包的同时有所坚守;建构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注重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建设;持续规范,实现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研究范式的转型;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大教育管理学。
- 李旭王娇
-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范式
- 论学校特色要素及其判断标准被引量:3
- 2019年
- 学界对于学校特色是什么一直存在文化说、个性说、独特说等不同观点。但对于现实中学校特色要素构成及学校是否具有特色的判断仍然缺乏依据。本文在借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学校特色是学校独特的教育思维及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行为与其产物的整体,即学校特色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支持下的知行合一。根据该概念,学校特色的要素包括学校教育观、学校教育操作思路、学校教育实践行为和学校特色物质载体,且学校特色的结构表现为四个要素的联系方式。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其依据是四个要素不可偏废且存在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 李旭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