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娇
-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QTL定位信息整合及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前基于大豆共生结瘤QTL定位的结果少、置信区间大,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缩短置信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搜集国内外已报道的48个QTL定位结果,利用Meta分析得到2个分别控制结瘤数目、结瘤大小和结瘤干鲜重的Meta-QTL。在区间内选择候选基因,利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验证候选基因在接种根瘤菌后的表达模式,明确候选基因与共生结瘤的关系。对Meta-QTL区间内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基因有可能为大豆共生结瘤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对QTL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常慧琳魏玮马超姜志浩蒋洪蔚刘春燕尹振功高山金喜军辛大伟陈庆山
- 关键词:大豆结瘤
- 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性鉴定以及抗病相关QTL定位被引量:1
- 2018年
- 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影响大豆稳产、高产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然而关于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抗性相关QTL标记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利用细菌性斑疹病致病菌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室内接种的发病表型结果,定位得到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QTL,为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的抗病育种提供指导。致病菌‘Xagneau001’(分离于佳木斯地区大面积发病的大豆叶片)接种到‘Charleston9’(♀)ב东农594’(♂)杂交衍生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并基于该RIL群体构建的SNP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2.5遗传模型定位相关的QTL,并对每一个标记中基因的功能进行注释,揭示候选基因在大豆防御病原菌入侵的过程中参与的信号通路。针对定位到的3个大豆抗细菌斑疹病相关的QTL。对每个QTL位点上下1 Mb区间基因注释,分析注释结果筛选得到7个可能与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基因,并对候选基因的结构域和同源基因做了更进一步的注释分析。研究结果对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病基因的挖掘以及抗病品种筛选的分子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魏玮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孙宇峰康青林郭庆东尹振功常汇琳蒋洪蔚刘春燕王囡囡辛大伟武小霞陈庆山
- 关键词:大豆抗病
- 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Meta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被引量:3
- 2018年
-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生物固氮是大豆生长所需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结瘤数目与重量等是研究共生结瘤的主要性状,对共生结瘤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根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比较分散,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共图谱并整合前人结果,将其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故对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47个QTL进行Meta分析,得到2个"通用QTL",并将得到的"通用QTL"进行大豆基因组注释,在置信区间内找到8个可能与调节大豆结瘤相关的基因。通过转录表达分析发现,有6个大豆基因受根瘤菌诱导表达,其中有4个基因表达变化幅度较大,并且在绥农14与野生豆ZYD00006中表达均有差异;另2个基因未检测到信号。进一步的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分别含有糖基水解酶、酪氨酸蛋白激酶、亮氨酸重复序列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和钙钠交换蛋白等结构域,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均与植物抗病、植物免疫反应有关,这为研究大豆与根瘤菌间的共生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 李长育张艳娇王锦辉李淑萍常汇琳魏玮姜志浩陈庆山辛大伟
- 关键词:大豆结瘤META分析候选基因
- 大豆根瘤菌HH103 rhcN突变对结瘤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背景】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大豆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与根瘤菌形成共生体系进行共生固氮,该形式的共生固氮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丰富氮源。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是根瘤菌中重要的蛋白分泌结构,能够通过分泌Ⅲ型效应因子在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根瘤菌rhcN编码一种ATP转移酶,是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向宿主细胞的正常分泌。【目的】探索rhcN突变情况下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提高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为大豆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方法】通过三亲杂交和同源重组,在rhcN起始密码子ATG下游插入了一个Km抗性基因,利用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对插入情况进行验证,从而构建rhcN插入突变体HH103ΩrhcN。利用大豆染料木苷(Genistin)对野生型根瘤菌HH103及HH103ΩrhcN突变体进行诱导,并对处理组合对照组进行胞外蛋白纯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hcN突变对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NopC及NopT分泌的影响。利用双层钵植物培养系统对大豆Williams82进行野生型根瘤菌HH103和HH103ΩrhcN突变体接种,分析rhcN突变对根瘤表型的影响。利用前期收集的100份基因型差异的大豆品种进行结瘤能力鉴定,分析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分泌异常情况下在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中的结瘤表现。【结果】通过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验证了成功构建的HH103ΩrhcN突变体,胞外蛋白鉴定表明rhcN突变能够抑制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NopC和NopT分泌。利用HH103ΩrhcN突变体和野生型HH103在Williams82进行结瘤鉴定,结果表明,rhcN突变能够显著抑制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对100份基因型差异的大豆品种进行结瘤鉴定,结果表明,rhcN突变能够引起其中80份大豆资源根瘤数目降低,13份根瘤�
- 刘函西吕浩郭广雨刘冬旭石岩孙志君张泽鑫张艳娇文莹楠王洁琦刘春燕陈庆山辛大伟王锦辉
-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
- 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Meta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 氮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主要是由化学肥料提供。在无化学肥料供应的条件下,大豆可利用共生固氮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氮元素。然而,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不仅抑制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间的共生固氮作用,而且给生态环境带...
- 李长育张艳娇王锦辉李淑萍常汇琳魏玮陈庆山辛大伟
- 关键词:大豆结瘤META分析候选基因
- 文献传递
- GmHIR1基因的功能预测及表达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获取Gm HIR1相关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与其他植物HIR的进化亲缘关系,进行启动子原件和结构的预测,分析其潜在调控功能,并研究该基因在疫霉菌侵染大豆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mHIR1进行分析和功能预测,将大豆疫霉菌侵染抗病品种绥农10号和感病品种合丰25,分7个时间点进行取样,对GmHIR1的表达情况进行qRT-PCR分析。[结果]Gm HIR1启动子含有11个作用元件,该基因编码蛋白含有stomatins和prohibitin两个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Gm HIR1在接种疫霉菌36 h之前,在抗病品种绥农10号中表达明显增加,而在感病品种合丰25中变化不明显,36 h之后,在两个品种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结论]Gm HIR1与多种生理反应相关,并且确认Gm HIR1与抗病大豆防御疫霉菌相关。
- 刘洋辛大伟付营李长育张艳娇于仁敬刘丽敏陈琳刘春燕蒋洪蔚陈庆山
-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疫霉菌
- 根瘤菌HH103 Ⅲ型效应因子NopB和NopL对共生结瘤的影响
- 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的需求很高。大豆同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进而进行固氮反应。而Ⅲ型效应因子由根瘤菌的Ⅲ型泌出系统分泌,是影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关键信号分子。Ⅲ型泌出系统或Ⅲ型效应因子突变后,根瘤菌在宿主植物上...
- 张艳娇李长育魏玮王锦辉刘春燕辛大伟陈庆山
-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