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平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西北地区不同间套作模式养分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优势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5年
-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低于单作35%、42%和63%。玉米/油菜和大豆/油菜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高出相应单作10%-21%、5%-7%和15%-17%;玉米/马铃薯间作氮和钾利用效率间作比单作低3%和4%,而磷利用效率高于单作21%;大豆/马铃薯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15%、3%和14%;马铃薯/油菜间作氮磷利用效率间作低于单作18%和4%,钾利用效率间作高于单作20%。本研究证明并非所有间作模式都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并且间作优势主要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
- 唐明明董楠包兴国卢秉林张炜平张美俊章芳芳李隆
- 关键词:养分吸收养分利用间套作
- 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对森林、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大量研究发现,植物多样性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其对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但对相关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综述。为此,该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植物多样性种植增加土壤碳氮(N)固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增加植物多样性,首先可增加土壤中植物凋落物生物量,改善混合凋落物的质量(如更低的C:N),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积累;其次,可以通过凋落物的输入增加植物来源的碳积累或者通过促进微生物周转增加微生物来源的碳积累;同时,该过程还可提高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含量;另外,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强团聚体保护、改变土壤矿物离子浓度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该文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1)如何将植物多样性与不同管理措施结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2)如何通过更多的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长期定位实验来探究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影响;(3)如何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如同位素标记等)剖析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4)探索植物多样性对不同深度土壤碳含量、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 张嘉睿段晓洋兰天翔苏日高格刘林郭钟阳吕浩然张炜平李隆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
- 不同围栏年限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物种磷活化及吸收能力的影响
- 天然草原的退化恢复是近年来草原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磷是限制群落恢复过程的一种关键元素。该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退化恢复实验为平台,于2014年8月进行植物根际土和地上部的...
- 于瑞鹏张炜平李隆
- 关键词:围封年限根际磷吸收
- 中国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的时空分布
- 豆科作物生物固氮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国豆科作物生物固氮量的历史变化及中国不同区域豆科作物生物固氮量,对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申琳董楠张炜平李隆
- 关键词:播种面积豆科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