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伟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动态
  • 1篇地下水动态分...
  • 1篇地下水监测
  • 1篇严重缺水地区
  • 1篇蒸发率
  • 1篇水层
  • 1篇缺水
  • 1篇缺水地区
  • 1篇煤化
  • 1篇煤化工
  • 1篇跨界
  • 1篇化工
  • 1篇含水
  • 1篇含水层
  • 1篇含盐废水
  • 1篇河套平原
  • 1篇废水
  • 1篇干旱
  • 1篇高氟地下水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环境...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神华煤制...

作者

  • 5篇康伟
  • 3篇宋建新
  • 2篇刘文波
  • 2篇高存荣
  • 1篇冯翠娥
  • 1篇唐克旺
  • 1篇唐蕴
  • 1篇刘艳明
  • 1篇魏江波
  • 1篇刘灿
  • 1篇郭云彤
  • 1篇王俊涛
  • 1篇秦同春
  • 1篇张蔚

传媒

  • 2篇价值工程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南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动态分析
2017年
西南地区因特殊地理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造成干旱频发,总结西南地区地下水动态规律,可为该地区地下水应急抗旱提供技术支持,在应急取用地下水的同时,如何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地下水监测,保障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并对现有监测网进行优化,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康伟宋建新
关键词:地下水
跨界含水层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0
2010年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水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跨界含水层在地下水利用和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围绕跨界含水层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联合其他相关机构,对世界各主要大洲进行了跨界含水层的标示及划分工作;在总结完善相关跨界含水层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于2008年向联合国大会上提交了跨界含水层草案条款,该项草案条款的出台对共享含水层各国开发和管理地下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机构的推动下,各大洲已逐步开展对跨界含水层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合作机构。分析表明,跨界含水层的研究需要相关国家间的进一步协商与合作。
唐蕴唐克旺康伟刘灿
关键词:跨界含水层
煤化工不同浓度含盐废水相对蒸发率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煤化工含盐废水的自然蒸发工艺是浓缩高盐废水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淡水的蒸发不同,含盐废水的蒸发不仅受气温、湿度、风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废水溶解物质及其离子、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但逐个考察影响含盐废水蒸发速率的各个因素与蒸发速率的关系比较困难。通过煤化工不同浓度含盐废水的蒸发试验,找出了含盐废水相对蒸发速率与TDS、密度及盐度之间的关系,对煤化工行业蒸发池的运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艳明郭云彤魏江波高存荣张蔚秦同春康伟梁浩
关键词:煤化工含盐废水
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被引量:19
2015年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冯翠娥高存荣王俊涛刘文波宋建新康伟
关键词:河套平原高氟地下水
应急抗旱地下水监测工作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我国干旱易发,北方地下水严重超采。在此情况下,如何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地下水应急抗旱监测,取得地下水资源利用与应急抗旱和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我国北方平原地区,针对华北黄淮地下水监测如何保障应急抗旱工作,以及旱区地下水监测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地下水应急抗旱应立足于"备",功在平时。
康伟宋建新刘文波
关键词:干旱地下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