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双 作品数:6 被引量: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更多>>
福建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einrich 1事件突变特征 被引量:5 2017年 Heinrich 1事件(H1事件)是末次冰期一系列冰漂碎屑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寒冷事件.本文基于闽西连城县仙云洞石笋(编号:XYⅣ-3)8个^(230)Th年龄和256个氧同位素结果,获得了16.8~15.2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达7 a的东亚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16.3~16.1 ka BP时段出现两个阶段的偏正过程,振幅达1.8‰,指示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事件突变过程,对应于北大西洋显著的H1事件.与具有年层时标的南京葫芦洞和神农架青天洞石笋记录对比发现,尽管在定年误差范围内3个洞穴的石笋记录都捕捉到了H1事件的这次突变过程,但我国东南仙云洞记录的H1突变过程的时间(~260 a)明显比长江中下游的青天洞(18 a)和葫芦洞(19 a)长得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响应.分析表明,在北半球突变事件诱发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气过程有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响应的原因. 崔梦月 肖海燕 孙晓双 洪晖 姜修洋 蔡炳贵关键词:石笋 东亚季风 台风“灿鸿”期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讨极端天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应用2015年9号台风"灿鸿"影响期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台北、温岭、海宁、南通降水中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台风"灿鸿"影响期间,台北降水的δ^(18)O平均值为-4.40‰,为最高值;温岭降水δ^(18)O的平均值最低,为-9.80‰;海宁与南通降水的δ^(18)O平均值居于两者之间,分别为-8.83‰和-7.88‰。4地降水δ^(18)O均呈现出2个阶段的"厂"型变化特征。"灿鸿"降水δ^(18)O值在时空分布上冲刷效应明显,采样站点距离台风中心越近降水δ^(18)O值越低d值越高。台风灿鸿影响期间整个降水过程以湿润的热带海洋气团为主,台北阶段1降水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降水的冲刷程度较轻,δ^(18)O值偏高;台北阶段2降水与温岭降水受单一水汽团冲刷效应影响,降水δ^(18)O不断降低;海宁和南通与灿鸿中心的距离基本相似,且水汽源相同,降水δ^(18)O值波动比较接近。 孙晓双 崔梦月 洪晖 王晓艳 董进国 雷国良 姜修洋关键词:降水 稳定同位素 过量氘 福建玉华洞降水、滴水和新生碳酸盐δ^(18)O传递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究福建玉华洞石笋δ18O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于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将乐县天阶山逐月采集大气降水以及玉华洞3个滴水点和相对应的3个新生碳酸盐沉积物的样品,并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δ18O在大气降水—洞内滴水—新生沉积物的传递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滴水点的δD和δ18O均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δD=8.87δ18O+17.59(R2=0.97))附近,表明滴水的δD和δ18O体现了当地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平均水平;沉积物δ18O的变化范围小于相对应的滴水δ18O变化范围,更小于洞外大气降水,但3者都呈现出夏秋季偏轻、冬春季偏重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逐月大气降水量对比发现,沉积物δ18O受月"降雨量效应"影响较少,沉积物δ18O主要受冬夏季降水水汽源地季节性差异的影响.总体而言,玉华洞沉积物δ18O值存在较明显的季节特征,其波动较好的继承了当地大气降水信息,玉华洞石笋δ18O可以用来重建季节性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 孙晓双 杨邦 洪晖 姜修洋关键词:降水 滴水 洞穴沉积物 氧同位素 闽西仙云洞全新世石笋记录的季风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全新世是末次冰期以来比较温暖时期,存在一系列全球性的百年-千年尺度的弱季风事件,但不同载体指示的弱季风事件又略有差异;全新世适宜期是全新世最温暖湿润时期,全新世适宜期问题也是全新世气候变化最具有争议所在。当前,我国关于全... 孙晓双关键词:石笋 氧同位素 文献传递 台风“麦德姆”福州降水δ^18O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不仅在长时间尺度和短时间尺度上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响应,而且在极端天气事件中也响应强烈。论文基于2014年7月23—24日10号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州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台风麦德姆降水的δ^(18)O变化范围为-7.2‰^-15.4‰,整个降雨过程分为3个阶段:阶段1(23日3:00至23日12:00),雨水δ^(18)O相对偏正(加权平均值为-7.8‰),降水开始增加,主要受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阶段2(23日12:00至24日8:00),雨水δ^(18)O显著偏负(加权平均值为-13.9‰),采样点降水量达134.8 mm,约占观测时段降水量的78%,降雨量效应明显,主要受台风云雨区影响;阶段3(24日8:00至24日17:00),雨水δ^(18)O偏正(加权平均值为-9.2‰),降水减少,台风远离福州。通过降水δ^(18)O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过量氘,结合水汽输送通量与HYSPLIT-4模拟水汽轨迹分析,确定此次降水的水汽源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水汽通道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通道。 孙晓双 王晓艳 翟水晶 雷国良 姜修洋关键词:水汽通量 台风“杜鹃”降水δ18O的云雨区效应初探 被引量:7 2018年 我国东南地区台风降水显著,但对这种强降水事件中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较少,限制了对短时间极端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论文根据2015年9月28日至29日第21号台风"杜鹃"两次登陆(台湾宜兰、福建莆田)前后台北、福州两地气象数据和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此次台风的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台风期间,两地降水δ^(18)O波动范围为-3.4‰~-15.0‰,变化幅度达11.6‰。台风前端和尾端两地降水同位素值相对偏正,平均值为-4‰~-6‰;而台风中端两地降水同位素值极其偏负,平均值分别为-12.4‰和-13.2‰。台风前端与尾端降水同位素值偏正,水汽受蒸发效应影响明显;而台风中端降水δ^(18)O值极端偏负主要受"云雨区效应"的影响,即云雨区气流急剧上升,水汽在过饱和环境中快速凝结降落,受动力分馏作用小,降水δ^(18)O极端偏负。结合降水δ^(18)O变化特征、过量氘及模拟水汽轨迹,得到台风"杜鹃"降水主要的水汽来源为西太平洋海域。 许涛 蔡健榕 孙晓双 崔梦月 雷国良 姜修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