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涛
-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外源2,4-D对大豆再生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寻找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提高大豆转化率,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再生较好的东农50、再生较差绥农14两个大豆品种为材料,设计不同2,4-D浓度处理及不同取材时间,测定与大豆再生相关的IAA、SOD、PAL以及再生率指标。结果表明:东农50在2,4-D浓度为8 mg/L、12 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了76.9%,在2,4-D浓度为4 mg/L、4 h处理下SOD酶活性增幅最高,比对照增加了50.9%,在2,4-D浓度为4 m/L、8 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了76.4%;绥农14在2,4-D浓度为8 mg/L、2 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97.1%,在2,4-D浓度为4 mg/L、12 h处理下SOD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23.8%,在2,4-D浓度为2 mg/L、4 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53.9%。东农50和绥农14均在2,4-D浓度为4 mg/L时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7.6%和79.5%。依照该实验结果进行取材,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解释再生作用机理,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受基因型限制的难题,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化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 李思楠张超马彦龙姜成涛王玲爽王传奇于以成李文滨苏安玉武小霞
- 关键词:大豆IAASODPAL
-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被引量:20
- 2011年
- 以黑农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mg/L,GA3浓度为0.5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mg/L 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 武小霞李静姜成涛刘伟婷刘淼李文滨
-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
-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LEC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对拟南芥再生相关基因LEC进行同源序列比对,从大豆中克隆LEC基因两个成员的全长CDS序列,得到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LEC1-a,Gm LEC1-b及Gm LEC2-a,Gm LEC2-b,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 LEC1及Gm LEC2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 LEC1-a编码区长度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Gm LEC1-b编码区长度为681 bp,编码226个氨基酸,Gm LEC2-a编码区长度为2 205 bp,编码734个氨基酸,Gm LEC2-b编码区长度为2 196 bp,编码731个氨基酸,Gm LEC蛋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通过对LEC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Gm LEC1为H4超家族成员,Gm LEC2为B3超家族成员,并均与拟南芥属植物亲缘较近。
- 武小霞王敏陈庆山张超李思楠马彦龙孙晶刘明姜成涛李文滨李沫刘佳慧王智张希瑞苏安玉
-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
-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管理及安全评价被引量:14
- 2010年
-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法规等管理体系,以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本文介绍了国内转基因管理的相关法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原则、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及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 武小霞张彬彬王志坤姜成涛李文滨
-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管理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