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枫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逃逸的诗学:论黄锦树《大象死去的河边》中的马华主体性
- 2025年
- 黄锦树为重要马华作家,其混杂的语言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论战,构成了理解马华主体性的重要进路,唯目前仍未有评论深入探讨黄锦树创作及其马华文学国籍归属论述之间的关联。本文以黄锦树2021年出版的最新小说集《大象死去的河边》为切入点,探讨马华主体性如何得以在其论述与创作中交织建构。本文借助德勒兹的“逃逸路线”及其与瓜塔里提出的“少数文学”/“小文学”理论,讨论黄锦树的现代主义技艺实践,并进而探析目前评论仍未深入论述的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论文的第一部分“逃逸主体与小说技艺”以魔幻的政治寓/预/喻言为进路,析论小说中的主体性。第二部分“文学的去疆域化与无国籍主体的再疆域化”以多乡的文学与无乡的国籍为辩证,检视文学语言和国籍文化的逃逸主体,如何造就多语的华文文学和多元的现代性,使无国籍主体得以成为可能。
- 何杏枫古昀翰
- 童话·梦话·真话:论巴金《长生塔》对爱罗先珂的接受被引量:1
- 2019年
- 巴金对五四时期“爱罗先珂热”的介入,是个值得探討的文学现象。爱罗先珂(Vasil Eroshenko,1889-1952)是俄国盲眼诗人、童话作家和世界语者。他在俄国并非著名作家,唯于中国却获得五四文人的热情译介。巴金对爱罗先珂的译介和接受,有助我们理解中国五四作家的“爱罗先珂”情结与投射。本文把巴金理解为一位“文化翻译者”,讨论他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俄国的资源,并以《长生塔》为切入点,重新考察巴金在中国儿童文学上的位置。本文题目中的“童話”“梦话”“真话”,转化自巴金的引文和书名。巴金曾把其“童话”称为“梦话”,而“真话”则来自巴金《随想录》的“真话集”。本文认为,巴金的“童话”是个“梦话”,表达了对理想新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是回应时代的“真话”。
- 何杏枫
- 关键词:爱罗先珂童话
- 张爱玲研究在北美被引量:3
- 2002年
- 张爱玲可说是个在北美给发掘出土的作家。她在 2 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文坛光芒四射 ,但真正把她引入学术研究视野的 ,是夏志清 196 1年的英文论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研究来得较晚 ,抗战后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均未论及张爱玲 ,有关她的零星评论 ,也在 80年代初期才出现。大陆的张爱玲研究 ,先后经历了期刊散论和通俗传记传奇的阶段 ,才得以步入文学史 ,可说是个“边缘写入核心”的过程。然而 ,张爱玲因夏志清的推介 ,在北美很早便进入 (中国现代文学 )学统的核心位置 ,以一个“正统教材”和中国“窗户”的身份步入文学研究的舞台。此一情况 ,不单侧写了两地文学批评标准的差异 ,同时亦折射出西方对 (现代 )中国 (作家 /作品 )一种她者观察的方式 :形式上得熟悉亲切 ,“信息上”则须带来一种异域景观。本文主要探讨北美的张爱玲研究情况 ,希望为张爱玲带有“国际性”色彩的“接受史”
- 何杏枫
- 关键词:接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