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双羽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小鼠
  • 2篇基因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细胞
  • 1篇脂肪组织
  • 1篇人粒细胞
  • 1篇体脂
  • 1篇体脂肪
  • 1篇替考拉宁
  • 1篇前体脂肪细胞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刺激
  • 1篇细胞集落

机构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魏双羽
  • 3篇贾如
  • 2篇闫剑群
  • 2篇姚婷
  • 2篇罗肖
  • 1篇刘华胜
  • 1篇王梦昌
  • 1篇习杰英
  • 1篇尤海生
  • 1篇余方方
  • 1篇张梅
  • 1篇胡萨萨
  • 1篇王晓宁
  • 1篇董亚琳
  • 1篇朱明山
  • 1篇席晓平
  • 1篇王宇祥
  • 1篇张燕茹
  • 1篇张海玲

传媒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替考拉宁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调查
2019年
目的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理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及制定个体化的替考拉宁抗感染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该院血液病患者的病原菌分布、rhG-CSF及替考拉宁的使用情况,用HPLC法监测替考拉宁血浆谷质量浓度(C min);根据前3 d的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分为2组:MID=533.33 mg·d^-1组及MID<533.33 mg·d^-1组,比较2组替考拉宁的C min值及C min>10 mg·L^-1的概率。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G+菌的占比为38.2%;有52.7%的患者发生了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仅有11.8%的患者能够在合理的时机使用rhG-CSF;给予负荷剂量替考拉宁的患者只占48.3%。MID=533.33 mg·d^-1组与MID<533.33 mg·d^-1组相比,MID=533.33 mg·d^-1组患者的替考拉宁C min值在前3 d更高(10.32±5.13 mg·L^-1 vs 5.46±4.65 mg·L^-1,P=0.005),且患者C min的达标率更高(56.3%vs 15.0%,P=0.014)。结论发生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应用rhG-CSF及给予负荷剂量的替考拉宁,以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感染。
胡萨萨魏双羽宋红娟董亚琳尤海生
关键词:替考拉宁恶性血液病病原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WT1基因在白血病与非白血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WT1基因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方法,分析228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及内参基因(ABL)拷贝数,以NQ比值(WT1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的公式)计算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将患者分为19岁以下患者组、19-50岁患者组和50岁以上患者组,三组间WT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将以上患者重新分类为45岁以上组和45岁以下组,检测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3血液肿瘤初诊组与治疗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治疗后3年内各阶段WT1基因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白血病初诊组与白血病治疗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非白血病初诊组与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白血病组WT1基因的表达与非白血病组WT1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白血病初诊组与非白血病初诊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白血病治疗组与非白血病治疗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WT1基因是白血病患者初诊时预后评估、治疗中微小残留效果检测的可靠指标,尚未发现WT1基因表达水平在非白血病的血液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治疗前后存在差异,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刘华胜朱明山张海玲魏双羽王晓宁席晓平余方方习杰英王梦昌张梅
关键词:WT1基因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BAMBI在小鼠不同类型脂肪组织发育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规律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BAMBI基因在小鼠不同脂肪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利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MBI基因在小鼠不同类型脂肪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第18天、出生第0天、第21天、第8周和第6个月)及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第0、3、7、11天)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随着脂肪组织的发育,BAMBI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发育的同一时间段,BAMBI m RNA在内脏白色脂肪组织较皮下白色脂肪组织表达量高,在棕色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小鼠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BAMBI m RNA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降低。结论提示BAMBI的差异表达规律与脂肪组织类型、发育阶段以及脂肪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在脂肪组织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罗肖贾如魏双羽姚婷王宇祥鹿畅Jonathan P.Whitehead闫剑群
关键词:RT-QPCR脂肪组织发育阶段
BAMBI在脂肪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脂肪形成过程受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精密的级联调控。近年来本实验室报道了FGF-1能促进脂肪形成。并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受FGF-1调节的下游靶基因BAMBI。该基因为TGF-β信号通路的伪受体,其在脂肪形成中的作用还未见...
罗肖贾如魏双羽Jonathan P.Whitehead闫剑群
关键词:WNT3ATGF-Β1BMP-4
文献传递
BAMBI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
2014年
目的 探讨BAMBI-/-小鼠的繁殖和鉴定方法,筛选出足够数量的BAMBI-/-小鼠,为研究BAMBI基因在肥胖、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功能提供实验动物.方法 将引进的2对BAMBI-/-小鼠扩繁后,以与背景品系C57BL/6J野生型(WT)回交的方式获得BAMBI+/-小鼠,再将BAMBI+/-小鼠进行互交大量繁殖.提取幼鼠尾部组织DNA,利用PCR方法鉴定基因型;选取BAMBI-/-小鼠取肩胛部位棕色脂肪组织(BAT),腹股沟部位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WAT),性腺周围白色脂肪组织(gWAT)和肝脏,利用实时PCR方法检测BAMBI mRNA的表达量.结果 BAMBI+/-小鼠互交扩繁,短期能获得大量小鼠;C57BL/6J野生型(WT)、BAMBI+/-和BAMBI-/-各表型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BAMBI-/-小鼠敲除效率理想.结论 BAMBI+/-小鼠互交是繁育BAMBI-/-小鼠的较好方法;PCR方法能够准确鉴定BAMBI-/-小鼠.
罗肖魏双羽贾如姚婷张燕茹师小博闫剑群
关键词:基因敲除基因型鉴定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