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玥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冀东地区末次盛冰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 冀东地区迁安县的爪村遗址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古人类活动遗迹丰富,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该遗址剖面(401 cm)以河流沉积为主,层理构造清晰,文化层深度为273-382 cm,14C测...
- 王春玥李月从李陈志张振李冰李佳
-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孢粉分析粒度分析环境演变
- 文献传递
- 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17年
-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 王春玥张振张振李冰李月从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环境影响
- 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环境演变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本文以冀中南地区为研究区,建立了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1023处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遗址域、海拔高程、密度、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聚落遗址数量、遗址域面积、平均密度均迅速增加,到西周-春秋时期,又迅速降低;连续叠置型遗址以西周-春秋时期所占比例最高。2)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研究区南部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太行山山前丘陵盆地(100~500m)(〉46%),西周-春秋时期低海拔冲积平原(〈50m)地区成为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占总数的48%以上,这种变化响应于全新世大暖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步向寒冷干燥的发展;但研究区北部一直以0~50m低平原区为聚落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受区域地貌及古白洋淀分布范围影响较大。3)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聚落遗址分布重心出现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出现在邯郸武安盆地(84~103个/10000km^2),夏商时期略向北移至邢台南部至邯郸北部地区(171~220个/10000km^2);冷干气候背景下的西周-春秋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与研究区南部商人的南迁,以及北部燕国的建立,使得研究区北部海拔〈50m的拒马河中下游低平原成为聚落遗址分布重心(99~121个/10000km^2)。4)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研究区聚落遗址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沿太行山山麓呈南北条带状分布特征,东南部平原区受古湖泊及古河流下游改道与泛滥等因素影响始终鲜有聚落遗址分布。
- 张振李佳王春玥李月丛李冰张明川梁剑
- 关键词:聚落遗址环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