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芬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40例(4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测量急性发作前后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作缓解后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眼压为(12±5.2)mmHg(1mmHg=0.133kPa),中央前房深度为(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为(8.3±3.5)mmHg,中央前房深度为(1.373±0.180)mm。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比无脱离组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前房深度比无脱离组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降眼压过程中皆可能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眼压过低或前房深度变浅,高度怀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可能,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度快速下降有关。
- 王作芬朱艳朱玉广李秀云翟阿萍范晓军
- 关键词: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
- 羊膜在兔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后的抗增殖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羊膜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NPTS)后抗增殖的作用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组(MMC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分别在术中应用羊膜或MMC,对照组巩膜瓣直接缝合复位。术后观察滤过泡(高度、范围、持续时间)、角膜上皮、结膜充血情况、前房反应及有关并发症。分别于术后3d,7d,14d,30d对滤过区结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1个月的病理切片测量术区瘢痕厚度、成纤维细胞面积,并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取术后14d的滤过区结膜下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羊膜组和MMC组兔眼NPTS后可以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持续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切片及电镜结果显示,羊膜组与MMC组滤过泡结膜下组织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形成减少,瘢痕组织较为疏松,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腔存在。但在MMC组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断裂溶解,细胞固缩坏死。羊膜组与MMC组成纤维细胞面积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瘢痕厚度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羊膜可以抑制瘢痕形成,维持滤过道的畅通,其作用效果与MMC类似。MMC对结膜上皮及结膜下组织具有毒性作用,容易导致并发症,而羊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朱艳朱玉广李兴英王杰王作芬
- 关键词:羊膜
-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远期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 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30只眼)28~51岁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与术后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期间有3只眼需药物治疗,14例有功能性的滤过泡.5例滤过泡苍白局限化,呈贫血状态.结论 NPTS联合MMC及羊膜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远期效果良好.
- 朱玉广朱艳王杰王作芬
- 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丝裂霉素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