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延

作品数:14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颌骨
  • 4篇肿瘤
  • 4篇下颌
  • 4篇下颌骨
  • 3篇皮瓣
  • 3篇缺损
  • 3篇腓骨
  • 3篇面部
  • 2篇手术
  • 2篇皮瓣修复
  • 2篇颌骨缺损
  • 2篇颌面
  • 2篇颌面部
  • 2篇细胞
  • 2篇静脉畸形
  • 2篇口腔
  • 2篇老年
  • 2篇畸形
  • 2篇骨缺损
  • 1篇单侧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汪延
  • 6篇黄志权
  • 5篇黄子贤
  • 4篇陈伟良
  • 3篇周斌
  • 3篇张汉卿
  • 2篇王友元
  • 2篇李劲松
  • 2篇范松
  • 2篇陈睿
  • 1篇赵祎莉
  • 1篇林钊宇
  • 1篇杨朝晖
  • 1篇张大明
  • 1篇刘畅
  • 1篇王春晖
  • 1篇王林
  • 1篇李群星
  • 1篇李世豪
  • 1篇张大明

传媒

  • 6篇中国口腔颌面...
  • 2篇口腔疾病防治
  • 2篇第十五次全国...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第十四次中国...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2022年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裸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I类组中双侧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mm,右侧:(53.95±2.21)mm,P=0.004]、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mm,右侧:(60.79±3.37)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mm,右侧:(48.84±2.54)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mm,右侧:(47.28±2.54)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mm,右侧:(57.97±4.96)mm,P=0.020];骨性II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1.39±2.88)mm,骨性Ⅱ类组:(-0.16±2.74)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0.96±1.95)mm,骨性Ⅱ类组:(-0.15±1.97)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I类组:(0.97±2.14)mm,骨性Ⅱ类组:(-0.38±2.61)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性I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瑜汪延曹宇鸣王春晖张兵刘畅
关键词:锥形束CT
维生素D在口腔鳞癌患者顺铂化疗过程中抑制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保护正常组织
研究目的:术后化疗的副作用是制约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降低副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副作用的发生涉及细胞焦亡,而目前尚未阐明如何通过该机制有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研究方法: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并...
黄子贤张骞予芮茜汪延张寅黄志权
关键词:维生素D化疗副作用化疗耐受性
文献传递
计算机虚拟手术和3D打印技术支持下的颌骨功能性重建研究
目的:评价计算机虚拟手术设计和3D打印支持下的腓骨瓣修复颌骨缺损并重建咬合功能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42例上颌骨或下颌骨缺损患者实施腓骨移植手术,以同期种植牙精确咬合关系为导向,采用Pro...
李劲松张汉卿范松王友元李群星汪延
关键词:3D打印腓骨瓣颌骨缺损
文献传递
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65例腭癌术后BrownⅡ类缺损的疗效评价
2020年
目的:比较使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同期修复年轻或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的疗效。方法:65例腭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采用FSAIF修复。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年轻组(≤60岁)35例,老年组(> 60岁)30例。2组患者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的比例分别为37.1%(13/35)和156.7%(47/30)。临床分期包括Ⅰ、Ⅱ和Ⅲ期,年轻组分别为8.6%、85.7%和5.7%,老年组分别为6.7%、86.7%和6.7%。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结果:65例BrownⅡ类上颌骨缺损中,Ⅱa类4例,Ⅱb 49例,Ⅱc 5例和Ⅱd 7例。皮瓣成活率为96.9%(63/65)。老年组伴发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2组间在性别、TNM分期、上颌骨缺损类型、皮瓣大小、皮瓣总存活率、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王友元刘志新朱川东周斌袁开放汪延杨朝晖陈伟良
关键词:上颌骨缺损老年患者
斜方肌肌皮瓣联合肩胛骨肌皮瓣修复晚期头颈肿瘤术后下颌骨贯穿性缺损6例报道
2020年
目的 :评估斜方肌肌皮瓣联合肩胛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6例复发性晚期头颈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挽救性手术,均通过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修复肿瘤根治术后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骨组织和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其中下颌骨缺损类型包括4例H型,1例LCL型和1例C型缺损,挽救性手术后存在洞穿性软组织缺损。所有肿瘤均可被整块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轻微并发症:1例出现口内皮瓣轻微坏死,1例皮瓣供区的部分伤口裂开。所有患者不需要鼻饲饮食,面部和颈部外观均令人满意或可接受,未表现出上肢运动严重受限。随访10~18个月,5例患者无复发迹象。结论: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可作为重建颅面部洞穿性缺损的有效方法,修复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挽救性手术的术后缺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林钊宇周斌陈伟良汪延陈睿钟江龙
关键词:斜方肌皮瓣挽救性手术下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数字化牙种植的精确性研究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数字化种植义齿修复的效果及精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科实施的游离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后患者1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定位同期或延期植入共33枚种植体,3-6...
张汉卿李劲松汪延
关键词:腓骨移植颌骨
文献传递
计算机辅助下单侧腓骨修复双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8年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放疗晚期出现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告1例鼻咽癌放疗后双侧下颌支广泛坏死的病例,术前行虚拟手术计划,运用获取的数据为患者定制手术切除导板和复位导板,然后创造性地用一侧腓骨制作成2个独立的游离腓骨肌皮瓣,成功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获得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
金婷婷李世豪张汉卿黄子贤汪延黄志权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腓骨肌皮瓣放射性骨坏死
微创外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研究目的: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各个领域,如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创伤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和应用,使传统的疾病诊治模式,尤其是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研究方法:将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牙槽外科...
黄志权汪延黄子贤李世豪金婷婷
关键词: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部创伤微创外科
文献传递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腮腺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的病例资料及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女性,57岁,发现左侧耳后下区肿物半个月,偶有阵发性麻木,无其他不适,行“左侧腮腺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左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在临床上罕见,好发于腮腺,一般表现为腮腺区缓慢发展的无痛性肿块,偶有疼痛。影像学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只能作为诊断参考,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不规则的导管和腺泡分布于丰富的硬化性间质,导管囊状扩张,可伴上皮增生,导管细胞形态多样。导管和腺泡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征为细胞角蛋白(AE1-3和CAM5.2)阳性,S100蛋白呈阳性。充满增生和发育不良上皮的导管被肌上皮层包围,SMA、p63和calponin呈阳性,Ki-67指数通常小于3%。该病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但有1/3的病例复发,且有低度恶性肿瘤的倾向,已有发展为浸润癌的报道。结论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术后应加强随访。
陈增铨金婷婷汪延王林麦潋曦黄志权
关键词:腮腺涎腺肿瘤癌变
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陈伟良汪延柴强张大明
关键词:静脉畸形生物胶OK-432平阳霉素面颈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