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韬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柏林洪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教育
  • 4篇教育学
  • 2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德语
  • 1篇性格
  • 1篇性格形成
  • 1篇意蕴
  • 1篇语境
  • 1篇师专
  • 1篇普通教育
  • 1篇普通教育学
  • 1篇启蒙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启蒙
  • 1篇现代教育
  • 1篇历史意蕴
  • 1篇立场
  • 1篇伦理

机构

  • 7篇柏林洪堡大学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彭韬
  • 3篇林凌

传媒

  • 3篇全球教育展望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中国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教育机智:赫尔巴特的实践智慧及其历史意蕴被引量:13
2018年
本文尝试诠释和重构赫尔巴特在《1802年教育学讲座》中提出的"教育机智"的概念,考察该词作为教育学概念的历史和内涵,并探讨"教育机智"理论作为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起点与其教育行动理论的关联。在赫尔巴特之后,"教育机智"相关理论不仅得到了赫尔巴特学派和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延续和发展,也得到了当代实证研究者的关注。
彭韬林凌
关键词:教育机智教育行动教师专业发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论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对世界的审美展示》和《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两部作品。在前者中,赫尔巴特完成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进而提示了他对实践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系统设计;而后者,他将其完整地命名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对现代教育的三种作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两部作品,赫尔巴特确立起了教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彰显出了普通教育学的自身逻辑。
林凌彭韬
关键词:普通教育学道德
教育实证研究的“德国视野”与“德国经验”——底特里希·本纳与李政涛、彭韬的对话被引量:1
2017年
底特里希·本纳,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荣休教授,当代德国最杰出的教育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教育、教养理论和普通教育学。围绕"德国学者如何看待教育实证研究"的问题,本纳教授与李政涛教授、彭韬博士展开了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何谓教育实证研究的"德国视野"和"德国经验"。
底特里希.本纳李政涛彭韬
关键词:教育实证研究
德语语境中的杜威教育学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反对将杜威简单地作为改革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解读,而主张将他视为一位在对教育学思想问题史的梳理中形成了自身立场的现代教育理论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在杜威思想与西欧尤其是德国教育哲学的对接中从四个方面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首先阐释杜威关于教育、学校的观点,然后解释杜威教育思想中关于经验消极性的论述,接着说明杜威对社会和共同体的概念区分,最后阐发杜威对民主作为生活方式和国家政体的区别,并推论出现代民主社会中教育和政治的非等级关系。
底特里希.本纳彭韬
关键词:民主教育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被引量:8
2018年
赫尔巴特将道德性视为人的"全部目的",道德教育是通过性格形成而实现的。他克服了康德关于性格的二元论,将人的性格视为一种可塑的性格,并将教育行动和道德判断建基于一种审美的因果性。在这两项努力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一方面提出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理念,将教育纳为伦理学的必要环节之一;另一方面则建构起系统的教育理论,说明了实践理念对教育行动的规定以及通过教育而在人的性格上实现道德性的途径。以此,赫尔巴特在其关于未成年人性格形成的理论中形成了教育行动和实践理念在感知-审美层面的一种相互关系。
彭韬林凌
关键词:性格形成教育学伦理学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自身逻辑的问题史反思被引量:13
2017年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讨论教育思想和行动的基本结构及自身逻辑。第一部分对教育在人类共同生活和总体实践中的地位进行问题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对教育问题进行问题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第二部分选取教育学史上的一些经典观点进行解读,试图在其中重构教育学史上对教育自身逻辑问题的回答。第三部分将从五个三维关系来反思现代教育行动的自身逻辑及其意义。
彭韬底特利希.本纳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教化
试论康德的教育学立场被引量:2
2019年
阿伦特通过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理解康德“人是什么”一问的三种思路,即永久进步的人类总体,具有道德尊严的理性存在者(单数的人),以及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以相互交往为目的的人(复数的人)。这三种思路也可用于研究《康德论教育》。按照这一线索,《康德论教育》既是关于人类发展其自身的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设想.也通向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启蒙,最后又落脚到旨在将成长着的一代培养为“自由行动者”的集体性的教育。
林凌彭韬
关键词:教育学立场自我启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