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凯强

作品数:25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幼鱼
  • 5篇养殖
  • 4篇对花
  • 4篇投喂
  • 4篇LATEOL...
  • 3篇盐度
  • 3篇摄食
  • 3篇仔鱼
  • 3篇基因
  • 2篇淡水
  • 2篇淡水养殖
  • 2篇形态性状
  • 2篇性状
  • 2篇血液生理
  • 2篇氧化应激
  • 2篇养殖群体
  • 2篇早期发育
  • 2篇摄食节律
  • 2篇生理机制
  • 2篇体质量

机构

  • 12篇教育部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全国水产技术...
  • 3篇利津县双瀛水...
  • 2篇北京市水生野...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闽威实业...

作者

  • 23篇张凯强
  • 22篇温海深
  • 16篇李吉方
  • 15篇张美昭
  • 10篇田源
  • 8篇常志成
  • 5篇刘阳
  • 5篇王晓龙
  • 4篇王伟
  • 4篇李昀
  • 3篇王晓龙
  • 3篇李刚
  • 3篇王伟
  • 2篇张晓燕
  • 2篇韩枫
  • 2篇王伟
  • 1篇徐鹏
  • 1篇张晓燕
  • 1篇李文娟
  • 1篇王海亮

传媒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科学
  • 3篇中国水产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花鲈早期发育过程的异速生长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解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本研究测定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日龄仔、稚鱼(0~33日龄)的全长,将身体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变化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确定了其体长、体高、尾鳍长、吻长、眼径和头长的异速生长模式,得出各部位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根据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结合仔、稚鱼的生活习性,探讨了其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不相同,重要功能器官优先发育,生产中可通过对拐点的把握,在对应阶段满足花鲈的营养需求,提高其苗种成活率。
王晓龙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方秀张凯强刘阳田源常志成汪晴
关键词:早期发育异速生长
花鲈初孵仔鱼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及摄食节律研究
王晓龙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张凯强王伟刘阳田源常志成
淡水养殖花鲈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2023年
为明确淡水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淡水养殖花鲈的体质量(Y)和吻长(X_(1))、眼间距(X_(2))、眼径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体宽(X_(12))12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除眼径长(X_(3))外,花鲈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发现体高(X_(8))与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最大(0.937),眼径长(X_(3))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小(0.175)。通径分析发现,体高(X_(8))对体质量(Y)的直接作用最大(0.542),仅体高(X_(8))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0.394),眼间距(X_(2))、尾柄长(X_(6))、体宽(X_(12))3个性状通过体高(X_(8))对体质量(Y)的间接作用均较大(0.293~0.436)。决定系数分析发现,体高(X_(8))对体质量(Y)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94),远高于其他单个形态性状,体高(X_(8))和体宽(X_(12))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19),4个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97。回归分析发现,形态性状(X)与体质量(Y)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6.291 X_(2)+9.297 X_(6)+30.411 X_(8)+18.498 X_(12)-166.44(R^(2)=0.943);模型拟合发现,眼间距(X_(2))最优拟合模型为二次函数,方程为Y=387.874 X-86.058 X^(2)-304.769,尾柄长(X_(6))、体高(X_(8))和体宽(X_(12))与体质量(Y)的最优模型均为幂函数,方程分别为Y=1.805 X^(2.52),Y=13.968 X^(1.828),Y=29.445 X^(1.039)。研究结果表明,对平均体质量为118 g的淡水养殖花鲈进行生长性状选育时,体高(X_(8))为主要选择性状,体宽(X_(12))、尾柄长(X_(6))和眼间距(X_(2))为辅助选择性状。
张凯强李刚王庆龙张龙陈志方温海深李吉方徐扬涛
关键词:体质量形态性状通径分析
花鲈——家喻户晓的中国海鲈被引量:10
2020年
全球海水主要鲈鱼养殖品种包括中国海域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以及广泛分布在欧洲的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这三种鲈鱼个体发育与生殖过程均在海水中完成,幼鱼生长阶段具有广盐的适应特性,是国内外主要引种与养殖对象,经济价值很高。其中花鲈又称中国花鲈,曾用学名为Lateolabrax japonicus,目前学名为Lateolabrax maculatus,英文名为spotted sea bass,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日本靠近中国一侧,其近似种有日本真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高体鲈(Lateolabrax latus)等,花鲈是我国海水养殖鲈鱼的主要种类。
温海深李昀张美昭李吉方张凯强齐鑫
关键词:养殖对象生殖过程海水养殖尖吻鲈鲈鱼
绿鳍马面鲀的人工繁育技术被引量:4
2021年
绿鳍马面鲀是一种海水近底层经济鱼类,近些年由于过渡捕捞,导致其海洋资源数量锐减,急需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本文总结了近两年来笔者关于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亲鱼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苗种培育、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同时提出了绿鳍马面鲀成功人工繁育需要把控的三个关键点,即做好亲鱼营养强化,严防苗种培育过程中的4个死亡高峰期(开口期、开鳔期、饵料转化期及“断奶期”)和强化日常管理。
李刚王庆龙张凯强
关键词:绿鳍马面鲀海洋资源饵料投喂断奶期苗种培育
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胃排空、生长性能和体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为研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胃排空特征和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摄食、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胃排空实验和养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养殖实验设5个不同的日投喂频率组,分别为: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和F5组(4次/d)。胃排空实验:测定各时间点花鲈幼鱼胃含物的湿重,然后用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对于体长(5.44±0.32)cm左右的花鲈幼鱼,最适合描述其胃排空特征的数学模型为平方根模型,由平方根模型计算得出,花鲈幼鱼饱食后约17h达到完全胃排空,80%胃排空时间为9.38h,即9.38h后食欲恢复。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F3、F4、F5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F3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1组花鲈幼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4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和F3组(P<0.05)。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在F5组达到最大,略大于F4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结合胃排空和养殖实验得出,花鲈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王伟张凯强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
关键词:胃排空数学模型投喂频率
淡水养殖花鲈胃排空特性及最佳投喂频率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为研究淡水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日最佳投喂频率,本研究采用了胃排空试验和投喂频率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胃排空特性及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影响的研究。试验所用花鲈幼鱼规格为体质量(143.18±4.69)g,体长(18.82±0.17)cm。投喂试验设置了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4个日投喂组。胃排空试验结果表明:综合3种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和残差标准差(SDR),发现平方根模型最适合定量描述花鲈幼鱼胃排空特征,由平方根模型公式(Y^(0.5)=9.777-0.307t)得出花鲈幼鱼的胃排空率为0.307 g/h,50%胃排空时间、80%胃排空时间和99%胃排空时间分别为8.82 h、17.29 h、28.59 h。投喂频率试验结果表明:F3组的血液生理指标与F2、F4无显著差异,但与F1组间出现显著差异;各投喂组间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及肥满度无差异,但F3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最高,摄食率较低。综合两试验结果得出淡水养殖花鲈幼鱼每天投喂2次时,生长最快,最节省饲料成本,为最佳投喂频率。
李刚王庆龙陈志方张龙徐扬涛温海深李吉方张凯强
关键词:胃排空投喂频率血液生理
溶解氧水平对花鲈幼鱼氧化应激与能量利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常志成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李昀张凯强王伟刘阳田源王晓龙
溶解氧水平对花鲈幼鱼氧化应激与能量利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被引量:38
2018年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本试验将花鲈幼鱼放置于低溶解氧水平下((1.56±0.24)mg/L)胁迫3、6、12和24h,然后在正常溶氧水平下((7.72±0.18)mg/L)恢复3和12h,分别测定了血细胞、血清代谢物以及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与能量供应物质。研究表明:低氧胁迫能够使花鲈幼鱼的白细胞数目(WBC)、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血小板数目(PLT)显著上升(P<0.05),恢复正常溶氧后与对照组无差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甘油三脂(TG)的变化与血细胞变化规律较一致,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含量先显著下降(P<0.05)后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GST变化在肝组织中较敏感,可作为花鲈在应对氧化应激时的酶学指标;而肝脏中糖原和乳酸含量则在低氧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组织中SOD和CAT活力在低氧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和糖原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低氧胁迫能够对花鲈幼鱼机体造成显著的氧化损伤,使血液生化指标、不同组织的相关酶活力及能量供应发生显著变化,而在恢复正常溶氧水平后又可通过自身生理调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常志成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李昀张凯强王伟刘阳田源王晓龙
关键词:低氧胁迫血液生理生化氧化应激能量利用
花鲈低氧诱导因子基因(hifs)的序列分析及低氧诱导表达被引量:5
2020年
低氧诱导因子基因(hifs)是由α和β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在生物低氧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对花鲈4个hif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检测,并检测了各基因在低氧诱导后的mRNA表达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全基因组比对、进化树分析和共线性分析,共鉴定出花鲈的4个hifs基因,分别为hif1α、hif2α、hif3α、hif1β。组织表达结果显示,hifs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低氧((1.56±0.24)mg/L)诱导下,hifs各基因的响应时间和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肝组织中,低氧胁迫3和6 h后,hif1α、hif2α、hif3α和hif1β表达量均出现了显著升高,表明hifα和hif1β基因可能共同起低氧调控作用;而低氧胁迫12 h后,仅hif1α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hif1α基因在肝组织低氧调控12 h内持续起作用。鳃组织中,低氧胁迫3 h后,hif1α、hif2α、hif3α基因表达量出现了显著升高,而低氧胁迫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说明在鳃组织前3h的低氧胁迫中仅hifα基因起调控作用,而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共同调控低氧胁迫。常氧恢复阶段肝、鳃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4个hifs基因的组织表达具有特异性,同时对低氧的响应时间和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弥补了花鲈hifs基因及低氧应答研究的空白。
张凯强常志成温海深李吉方齐鑫张晓燕李昀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基因序列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