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湖南酸性水稻土有效镉提取剂的研究
- 2018年
- 为筛选酸性水稻土有效镉最佳提取剂,在湖南湘东地区共采集了36个5种类型母质水稻土耕层样品和对应23个早稻植株和稻谷样品,采用DTPA、NH4OAc、CaCl_2、MgCl_2 4种提取剂提取土壤有效镉,结合精米和稻秆中的镉含量分析比较了4种提取剂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水稻土中(pH值4.78~5.73),4种提取剂提取率为DTPA>MgCl_2>CaCl_2>NH4OAc,精米中镉含量均与土壤有效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比较以MgCl_2提取剂效果最好,通过回归方程预测精米镉含量低于国家标准0.2 mg/kg时土壤中MgCl_2可提取的镉量应≤0.092 mg/kg。
- 石敏周伟军王翠红盛浩卜思怡
- 关键词:酸性水稻土提取剂
- 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锌和铜及镍元素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19年
- 以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河沙泥、红黄泥、黄泥田、麻沙泥和紫泥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系统分类原则挖掘典型剖面24个及剖面土样137个,分析测定了土壤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以及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研究水稻土铜、锌、镍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剖面各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全铜含量分别为26.82、21.54、18.54 mg/kg,全锌含量分别为75.84、66.00、63.19 mg/kg,全镍含量分别为18.40、17.50、18.23 mg/kg;土壤铜、锌、镍有效态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均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有效铜含量分别为4.04、2.99、1.29 mg/kg,有效锌含量分别为4.77、2.76、1.14 mg/kg,有效镍含量分别为0.54、0.44、0.23 mg/kg;黄泥田的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均较高,麻沙泥的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有效态铜、锌、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是决定土壤全铜、全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全锌含量与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上,长株潭地区水稻土0~25 cm土体以及部分剖面土壤全层有效态铜和锌含量高于临界值(铜1.5 mg/kg、锌0.5 mg/kg),呈盈余状态,可满足浅根或中根作物对铜、锌的需求.
- 卜思怡王翠红周伟军杨蕾静石敏盛浩施强
- 关键词:水稻土红黄泥铜锌剖面分布
- 不同母质发育土壤添加砷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以湖南3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泥、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麻沙泥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河沙泥为供试土壤,通过添加砷(0、5、10、20、30 mg/kg)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砷对早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稻吸收累积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砷5~10 mg/kg,对所测水稻的生长发育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添加砷20~30 mg/kg,除麻沙泥添砷30 mg/kg分蘖数稍有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处理水稻的分蘖数及稻谷产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其中河沙泥绝收无籽实,红黄泥稻谷减产47.2%~84.8%,麻沙泥减产24.8%~48.6%;随土壤添砷增加,各处理稻秆和精米总砷含量均增加,添砷≥20 mg/kg,3种水稻土秸秆砷和精米总砷含量较对照增长均超过100%,其中均以河沙泥的增幅最大,但精米总砷含量未超过国家粮食总砷标准(0.7 mg/kg,GB4810—1994)。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株高、分蘖数及稻谷干质量等与土壤有效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种水稻土中以河沙泥砷的污染毒害最大。
- 周伟军王翠红石敏卜思怡吴佳琪
- 关键词:水稻红黄泥生长发育
- 湖南省5种潴育水稻土对砷的吸附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采用振荡平衡法,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湖南5种潴育水稻土(黄泥田、河沙泥、麻沙泥、紫泥田和红黄泥)水耕表层(A,0~25 cm)和水耕氧化还原层(B,>25~50 cm)土壤对砷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方程均能很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对砷的等温吸附数据;比较Langmuir方程拟合得出的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Xm)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B层土壤的Xm和对砷的最大缓冲容量(MBC)分别是A层土壤的1.2倍和6.3倍,B层的变异系数大于A层的;黄泥田对砷的吸附和缓冲能力最强,麻沙泥和红黄泥的较弱;在土壤pH4.97~6.68时,Xm与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MBC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对砷吸附的86%的变异可以用全铁含量解释。5种母质潴育水稻土对砷的吸附和缓冲能力有较大差异,土壤全铁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影响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的主要土壤因子。
- 石敏周伟军王翠红卜思怡施强
- 关键词:砷等温吸附吸附量
- 淹水对湖南3种典型水稻土镉的形态分级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以湖南外源镉(约1.0 mg/kg)污染的3种典型水稻土即红黄泥、河沙泥和灰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了淹水前后土壤镉的各级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前,红黄泥田镉主要赋存形态为交换态(35.42%)、有机结合态(31.42%)和残渣态(28.08%);河沙泥田以残渣态为主(41.24%),其次是交换态(29.12%)和有机结合态(26.17%);灰泥田主要形态为有机结合态(68.78%)。淹水后,3种水稻土总体上呈现出交换态镉含量下降,而残渣态镉等升高的规律,交换态镉降幅表现为河沙泥田(60.00%)>红黄泥田(45.71%)>灰泥田(35.29%),残渣态镉增幅为灰泥田(142.86%)>河沙泥田(58.00%)>红黄泥田(42.86%),其他形态镉变化不明显。
- 邝美娟王翠红曾理周伟军
- 关键词:淹水镉
- 我国南方3种主要作物秸秆炭的理化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以我国南方水稻(D)、棉花(M)和玉米(Y)3种主要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00、450、500℃温度下制备的作物秸秆炭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出产率因热解温度和秸秆种类而异,一般低温出产率高,高温趋于稳定,3种物料灰分含量是D>Y>M;生物炭p H值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均呈碱性;比表面积总体上随温度增加而增加;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总磷和钾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秸秆炭所含官能团基本相同,-OH随温度升高呈减弱趋势,而芳香性结构增加。经综合对比,推选500℃下制备的生物炭较好。
- 曾理王翠红邝美娟周伟军石敏
- 关键词:热解温度理化性质
- 秸秆生物炭对湖南3种典型水稻土铅形态转化的影响
- 2017年
- 以湖南外源铅污染的3种典型水稻土,即红黄泥田、河沙泥田和灰泥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水稻、棉花、玉米3种秸秆生物炭进行45 d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土铅的5级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未添加秸秆生物炭前,土壤铅的分配系数均以残渣态为主体(占36%~50%),其次是碳酸盐态(15%~26%),而其他形态铅均低于16%;3种水稻土中,碳酸盐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均以灰泥田的最高,而交换态最低。添加秸秆炭后土壤铅形态变化因土壤而异,从降低交换态或可移动态铅(交换态+碳酸盐态)考虑,灰泥田效果不显著,而河沙泥田和红黄泥田效果显著,3种秸秆炭中均以稻秆炭最好,与对照比较,交换态铅降幅河沙泥田(73.8%)>红黄泥田(62.3%),可移动态铅降幅河沙泥田(44.6%)>红黄泥田(15.1%)。3种水稻土交换态铅含量已低于一般土壤铅毒性临界值水平。
- 周伟军王翠红石敏曾理邝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