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海清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管涌
  • 2篇堤基
  • 2篇堤基管涌
  • 2篇双层堤基
  • 1篇堤坝
  • 1篇堤坝渗漏
  • 1篇入渗
  • 1篇示踪实验
  • 1篇水流
  • 1篇水流动
  • 1篇土层结构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破坏过程
  • 1篇侵蚀速率
  • 1篇黏性土
  • 1篇无黏性土
  • 1篇模型试验
  • 1篇井群
  • 1篇降水入渗

机构

  • 5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铁建股份...
  • 1篇四川省地质工...

作者

  • 6篇何海清
  • 5篇何文政
  • 5篇陈建生
  • 3篇王婷
  • 3篇王霜
  • 2篇曾明明
  • 1篇黄德文
  • 1篇王相臣
  • 1篇陈茜茜
  • 1篇杨光亮
  • 1篇郦丽

传媒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低温建筑技术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土壤水流动示踪实验及自流井群补给源讨论被引量:12
2014年
降水模拟实验证明,鄂尔多斯北部沙土层单次降水入渗最大深度小于1 m,降水在土壤中受到蒸发后排泄到大气中。实验证实,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大田间持水率,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薄膜水才能克服电磁引力转化为重力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下渗。鄂尔多斯北部的年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降水入渗土壤不能形成累积效应,无法形成连续下渗的重力水流。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潜水,结合土壤含水率与TDS分析证实,地下水是通过薄膜水与蒸发-凝结方式补给到土壤水中,薄膜水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对于等温的薄膜水而言,薄膜水从厚层向薄层流动。同位素分析表明,都思兔河流域的河水、泉水、井水、湖泊、土壤水接受相同的外源水补给。鄂尔多斯盆地降水比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显富集重同位素,不符合补给区降水同位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重合,据此推断,外源水以深循环方式通过基底断裂带补给鄂尔多斯盆地,在干旱地区形成自流井群。
陈建生杨光亮王婷何文政何海清陈茜茜
关键词:降水入渗土壤水
土层结构对管涌发展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不同的土层结构对管涌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对3种典型的土层结构进行了管涌发展的砂槽模型试验,观察并分析了管涌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双层堤基的砂砾石表面夹一层很薄的无黏性粉细砂时,管涌破坏前出水口的流量很小,临界水力梯度也较小,管涌破坏发生后通道发展速度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就会贯通,管涌破坏的机理与双层堤基不同;而在砂砾石层一定深度内夹有一层粉细砂将使堤基管涌破坏的临界水力梯度大大提高,然而一旦管涌破坏发生后涌砂量和侵蚀速率将很大,形成的通道深度较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当通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道上部会发生塌落而使堤坝产生溃口,进而使堤坝溃决。
王霜陈建生黄德文何文政何海清
关键词:土层结构管涌模型试验侵蚀速率
堤基管涌发生发展与黏土层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在室内模拟双层堤基进行试验,研究堤基管涌的发展与上覆黏土的关系。随着上覆黏土层厚度的增加,尽管临界水力梯度有所提高,而管涌的发展速度却加快。在试验过程中还会出现在同一级上游水头作用下多次涌砂的情况。最后,文章根据涌砂规律并假定通道宽度反演出管涌通道的发展过程,阐明存在两个因素致使试验过程中出现间断性涌砂,第一个因素是砂粒受水力的分选作用以致其堆积、流失,其二是上覆黏土层产生裂缝,而裂缝发展导致黏土的坍塌、堵塞。
何海清王相臣郦丽龚丕仁汪楚帆
关键词:双层堤基管涌
堤坝渗漏瞬态温度场模型被引量:2
2013年
为研究堤坝渗漏初期渗漏通道周围的温度场分布,结合集中渗漏通道自身特点假定渗漏通道为圆柱状,考虑到渗漏通道周围岩土体介质同时存在热对流与热传导两种热量交换形式,建立渗漏流体流动的瞬态温度场模型。根据确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用分离变量推导出渗漏通道中的温度分布公式。将该模型应用于北江大堤石角段管涌地区,将实测的温度数据代入模型,反演出渗漏流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温度场模型反演得到的渗漏流速与同位素示踪法得到的渗透流速结果相近,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是可行的。
曾明明陈建生王婷何海清何文政
关键词:堤坝渗漏传热
无黏性土管涌出砂及流量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管涌对堤防工程的危害极为严重,人类对管涌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目前,对管涌破坏开始的条件及其破坏后通道贯通的后果了解较多,然而,因其破坏及发展机制的复杂性,对于管涌发生后涌砂及流量的研究并不深入。通过自行设计的室内模型,改变上覆黏土的厚度对3组土性相同的无黏性土试样进行试验。对测压管水头、通道范围、涌砂量和流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孔隙率、渗透系数以及流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涌砂随时间变化满足非线性关系——Boltzmann模型。最后,利用渗透系数与孔隙率以及孔隙率与累计涌砂量的关系,推导并验证了流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公式。这对于认识管涌和有效控制管涌发展以及减灾避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建生何海清王霜曾明明王婷何文政
关键词:无黏性土管涌
双层堤基管涌破坏过程中上覆层渗透破坏发生发展的试验与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利用室内试验模拟了刚性盖板下双层堤基渗透破坏的过程,研究了堤基发生管涌破坏后对上覆黏土层的影响。通过肉眼观察,照相机辅助拍摄及试验过程中测压管水位,流量和出砂量等的变化,分析了管涌过程中刚性盖板下黏土层破坏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堤基发生管涌破坏后,砂层上部细颗粒逐渐流失,形成强渗流通道并逐步向上游发展。渗流通道与上层黏土之间形成脱空,黏土层发生轻微沉降变形,在水流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黏土层中裂纹的产生并在水力劈裂作用下裂纹逐渐变成裂缝并越来越大,水流通过裂缝在塌陷黏土与刚性盖板之间急速流动,产生冲刷,破坏范围随管涌的发生向上游发展。黏土层的破坏促进了管涌的发生,而管涌通道不断向上游发展也加速了黏土层的破坏,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陈建生何文政王霜何海清
关键词:管涌双层堤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